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40|回复: 4

帝皇之姓——刘姓

[复制链接]

39

主题

261

回帖

70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9
发表于 2020-10-25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祖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刘姓,汉朝国姓,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姓氏,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中国第四大姓,人口在7000万人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5%,宋版《百家姓》排名第252位,实际刘姓在宋朝为第三大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刘姓是第四大姓。据专家考证,世界刘姓人口约有9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刘”。另外全世界的刘姓人口聚在一起牵手能围绕地球转1.2圈。
    在历史上,自古就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远多于其他姓氏,刘姓称皇帝者共有192人。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姓”。先后建立和统治的政权包括刘国、唐国、周朝刘国、汉国、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辽朝、玄汉、胡夏、西辽、北辽、后辽、东辽、东丹、五代燕国等。另外还有刘丽川(大明国)、赤眉汉(刘盆子)等政权。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刘姓的政治统治时间最长、封建帝王人数最多、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民族功绩最为辉煌。
    在中国的历史上,刘姓曾被套称为帝王之姓,《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载”大约得姓称帝之贵,无过于刘”。
    在中国历史中刘姓诸侯王国同样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55人称王。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在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世界各国均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现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现代刘姓除少数人明确表示在汉化过程中改为刘姓以外,其他刘姓绝大多数都是“汉室之后”及刘邦兄弟后代,也即“祁姓刘氏后裔”,因此关于刘姓也有“汉后无二刘”和“天下一刘”的说法。

    汉字名称:刘/劉
    英语名称:LIU/LAU
    人口地位:中国第四大姓
    人口总数:7000万以上
    主要分布:中国、韩国、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旬、欧美等世界各地均有公布。
    历史成就:统一中国时间最长、开创汉文化与汉民族、建立政权最多、皇帝(王)最多。
    姓氏来源:帝尧封其第九子源(监)明于刘地。
    古代名人:刘累、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裕、刘伯温、刘禹锡
    近代名人:刘少奇、刘伯承、刘亚楼、刘华清
    远古显祖:黄帝嫡系——刘累(夏·御龙氏)
    各地郡望:彭城郡、中山郡、长沙郡、南阳郡
    各地堂号:彭城堂、藜照堂、御龙堂、豢龙堂、沛国堂、中山堂

刘字释义

    “刘”字古做“劉”,在古代有多达11种的不同字义和解释,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解释。这些不同的字义有:
    1.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
    2.词,诛杀、杀戮。《尔雅·释诂上》说:“刘,杀也。”
    3.动词,克,征服。《尔雅·释诂上》又说:“刘,克也。”
    4.动词,陈,铺陈。《尔雅·释诂上》又说:“刘,陈也。”
    5.动词,凋残。《中文大辞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6.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解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7.形容词,通“懰”“嬼”,美好貌。
    8.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解说:“刘览,回观也。”
    9.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10.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刘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
    11.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和“果木”两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
    “刘子”作为果木,仍然存在,但是它有一个最不利条件:它生长于交趾(今广州以南地区),离华夏民族发源地——中原和西北大地实在太远太远。虽然可以适合作为原始的图腾和姓氏,作为古老的华夏族的一个分支,原始的刘姓氏族不大可能去用一种远在他方的陌生果木来作为本族的图腾和姓氏。再者,从文字字形学的角度看,果木也与“刘”字的字形毫无关系。因此,“刘”字的原始本义也不可能是刘子这种果木。
    再看“斧钺”这一义。从字形结构看,“劉”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构成“刘”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刀”才是刘字的义符,代表刘字的字义。
    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在刘字的11种字义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斧钺类兵器名”这一解释。
    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这一意义在古籍中也有所体现:《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句。汉朝儒学大师孔安国解释说:“刘,钺属。”另一位儒学大师东汉人郑玄更进一步解释说:“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在分析了历代学者们的观点后,因此总结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见俞樾的著作《曲圜杂纂》五。)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现代的人们当然已经不易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刘(也就是斧)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原始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的令人恐怖的吃人猛兽,保护好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食,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刘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刘姓——原始的刘氏族便形成了。这支古老的氏族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知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省唐县,最古老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三民书局《大辞典》(上)第480页“刘”字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唐县。”同样的记载见于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姓条:“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所以,现在可知的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着巨斧,以刘为图腾,不继勇敢地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最古老的刘姓氏族的生活、栖息之地。


39

主题

261

回帖

70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姓肇源
    ?源流一  祁姓刘氏
    盘古以来,经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少昊、颛顼,传至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姓伊耆,名放勋。因母庆都生尧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后徙耆(今山西太原市祁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兄帝挚,受封于陶(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年十五复封于唐(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帝尧年老时,封第九子源明公于刘邑,是刘邑陶唐氏族首领,源明公即汉家刘氏大始祖也。
    1、源明公→2、永河公→3、济乐公→4、岁纪公→5、正坤公→6、长历公→7、德尧公→8、仁宏公→9、廷光公→10、爵南公→11、行矩公→12、复旺公→13、茂清公→14、孔阳公→15、日永公→16、德荣公→17、聚义公→18、累公
    汉家刘氏延传十八世至夏王朝时期,降生了刘氏第一位杰出历史人物——刘累,据《左传》记载,公生而有文在手,曰“累”,因此为名。事夏帝孔甲为相。累公学得养龙之术,时天降二龙于朝(一雌一雄),帝命累公豢龙,有功;孔甲帝于甲辰三年御批,赐刘累为御龙氏。后一龙死,累公惧而迁隐于河南鲁山,卒葬于此。北宋王安石有诗赞曰:神物惊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当时若使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
    刘累公的事迹最早见于《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的记载。该书说,当年秋天,有一条龙突然降临晋国都城绛城郊外,晋国执政大臣魏献子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奇,就去向学识渊博的晋国史官蔡墨请教。蔡墨回答说:“夏王孔甲在位期间能够顺从天意,因此天帝特地赐给他四条驾车的龙,黄河和汉水的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而孔甲不知道如何喂养。当时陶唐氏后裔刘累,早年曾随豢龙氏学过养龙技术,自报奋勇去为孔甲养龙,孔甲因此嘉奖刘累,赐他为御龙氏,还把豕韦氏的土地封给他作采邑。不料没过多久,一条雌龙突然死了,刘累不敢向孔甲报告,就私下把龙肉剁碎煮成汤献给孔甲。孔甲喝了龙汤感觉味道极美,后又向刘累索要,刘累怕事情败露,于是弃官而逃,避居到鲁县。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累替孔甲养龙之前,其族居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的偃师市境。今偃师市南缑氏镇陶家村有春秋时期的刘国故城遗址。该地古名刘聚,又称“刘累故城”,曾是夏代陶唐氏部族居地。据说刘累迁隐鲁县之后,仍称唐侯。他的子孙“尤守故地”,仍叫唐。这个唐国直到夏朝末期才被夏桀所灭。刘累的族人才被迫由洛阳刘聚南迁到鲁山(现在的鲁山县昭平湖地区) ,在此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此,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
    由夏至商,商汤灭亡之后,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同属陶唐氏的刘姓后裔豕韦氏人迁移到陶唐氏的旧封地唐国,即现今山西翼城一带,称为“唐氏”。周成王时又将这支后裔改迁到今陕西西南的杜城,改称“杜氏”,也叫唐杜氏。
    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岁(公元前785年),灭杜国,杀大夫杜伯,有友佐儒谏王不听,佐儒宁死不徇君,以正杜伯之无罪也,有子隰[xí]叔奔晋,担任晋国士师的官职,于是以官职士为氏。
    春秋晋献公六年(周惠王六年。鲁庄公廿三年)庚戌岁(公元前671年),隰叔之子士蒍[wěi]为晋大夫,九年(公元前668年)为大司空,佐晋献公城绛(绛是晋都城,为今绛县,属山西平阳府),以深其宫,晋君无患,谋略显于当时也。
    士蒍公之子士縠[hú],于晋襄公三年丙申岁(公元前625年)为晋司空(周代为六卿之一,司掌水土,为后代工部之始),公元前625年,秦国孟明率领军队攻打晋国,报复淆地战役之耻。晋襄公率师与秦战于彭衙,打败了秦国的部队。同年六月秦穆公会诸侯及司空士縠盟于垂陇(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春秋”记载士縠,由于他能胜任结盟之事,公元前619年,晋灵公任他为中军元帅。鲁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三月廿八日卒,葬山西汾州蓝田。
    士縠之子士会,亦为晋国大夫,食邑于范,又为范氏(范宗起姓)。晋灵公七年(周顷王五年·鲁文公十三年)丁未岁(公元前614年),士会为上将军。晋景公七年(周定王十四年)戊辰岁(公元前593年)晋使士会灭赤狄平王室。有一次士会出使秦国,恰逢晋国内乱,不得不暂避难秦国,虽然士会后来回到了晋国,但他的大部分子孙留在秦国繁衍,之后更将士的姓氏恢复为刘氏。承尧之后,刘累之裔,复累之姓,由是而刘得一脉之所传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这就是说恢复刘姓的后裔,十多世后涉魏,为魏国之大夫。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之魏国),三家分晋时魏得到了今晋西南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大增。因此,魏国在战国初年就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魏武侯时,魏国开始向南发展,并于公元前391年大败楚军于仪邑、榆关,魏国从此占有了大梁地区。此后通过对楚国的战争,陆续占有了黄河以南的广阔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打下了基础。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夏四月初三日甲寅,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改称大梁。魏国也从此开始被称为梁国。刘氏第七十二世祖清公降生于魏都大梁。
    公元前241年,楚国为避强秦之威胁,迁都寿春,而此时的魏国已经是四面楚歌,只能向东南方向找退路,于是在公元前235年魏国在秦国帮助下进攻楚国,而秦军却在参战中途退出,这样魏国仅夺得楚属淮北的一部分地方,故丰邑归魏也。
    故年过六旬的刘仁浩(刘清之子)于公元前235年赴丰邑为县令,称为丰公,是年刘邦才十三岁,而八十多高龄的刘清随迁丰邑中阳里,最后卒葬于丰邑,坟墓在丰县金刘寨汉皇祖陵内也。
    夏朝刘累公之后至汉之始邦公的传递世系为:18、累公→19、昌益公→20、信盛公→21、咏八公→22、相承公→23、全福公→24、美勋公→25、钊宁公→26、昞宽公→27、文盛公→28、锦遥公→29、升吉公→30、瑞明公→31、先柱公→32、源传公→33、维宗公→34、新兴公→35、建[月吕] 公→36、宝招公→37、晨禄(韦假)公→38、任玉公→39、添桢公→40、树鸿公→41、登贵公→42、俊通公→43、彦武公→44、标林公→45、德朋公→46、朝良公→47、廷声公→48、元振公→49、胜海公→50、杜伯公→51、隰叔公→52、士蒍公→53、士縠公→54、士会公→55、拱照公→56、报联公→57、致禄公→58、文 公→59、士云公→60、仓模公→61、荣信公→62、封诰公→63、大禄公→64、富仙公→65、贵文公→66、得公→67、璋秀公→68、金盛公→69、榜照公→70、显科公→71、思泷公→72、恩盛公(字清)→73、仁浩公(字荣)→74、煓公(字执嘉)→75、邦公→。
    刘清生刘荣,刘荣生刘执嘉,刘执嘉生四子:元(伯)、喜(仲)、邦(季)、交(游)。之后刘邦创汉王朝,汉家刘氏遂发展壮大。自陶唐氏之后刘累至汉高祖刘邦,刘姓之显贵达到顶峰。

39

主题

261

回帖

70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流二  姬姓刘氏
    刘姓的另一宗派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本姬姓刘氏只见于周,及汉代刘姓显贵后,多兼并之。


    ?源流三  齐国刘到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源流四  赐姓或改姓
    1.项氏:
    汉初刘邦公为答谢项伯救命之恩,封了三位项氏族人:赐项羽的叔父项伯为刘氏,封射阳侯,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2.姒姓娄氏:
    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娄敬,齐国人,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赐姓为刘氏。


    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
    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注意: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


    4.王氏:
    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王郎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被诛。


    5.龚氏:
    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6.卢氏:
    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


    7.寇氏:
    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8.丘氏:
    西晋 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


    9.留氏:
    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10.柳氏:
    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


    11.薛氏:
    北汉王刘继恩,本姓薛,沙陀族,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


    12.何氏:
    北汉王刘继元,本姓何,沙陀族,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


    13.陈氏:
    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因国号汉而改姓刘的。


    14.俱氏:
    唐宦官刘贞亮,原名俱文珍,无嗣。


    15.谈氏:
    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改姓刘,无嗣。


    16.侯氏:
    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39

主题

261

回帖

70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民族或外国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混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匈奴部族:
    西汉初年匈奴强盛,刘邦采“和亲政策”,以刘姓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普通话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音luan di銮低)。匈奴族文化上汉化后,匈奴很多后代有以刘为姓者。汉朝打败匈奴后,南匈奴投降汉朝后,与汉族人杂居而作,慢慢文化上同化,由游牧转入农耕,姓名也改为汉字,当时说法是“胡人附刘,十胡九刘”。五胡十六国时期记载有汉国-前赵国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刘渊、刘曜,夏国建立者匈奴铁弗部刘屈孑[jié](即赫连勃勃)匈奴铁弗部刘虎、襄国刘显等。


    2.独孤部族:
    是五胡十六国末期出现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归附拓跋鲜卑。北魏时孝文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部族:
    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时期稽胡首领刘蠡升、其孙北周时期稽胡首领刘没铎等曾先后称帝,建立割据政权。离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刘季真,刘苗王曾建立割据政权。


    4.沙陀部族:
    唐德宗时,中亚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还例如五代后汉刘承佑、五代北汉刘崇旻[mín] 、五代北汉刘承钧、五代北汉刘继恩、五代北汉刘继元。后降宋朝,沙陀刘氏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参见五代十国北汉王侯列表。


    5.契丹部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为刘姓的。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区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6.乌桓部族:
    魏晋时乌桓部族有刘姓者;另外后燕时独孤部刘亢泥曾被封为乌桓王。


    7.南蛮部族:
    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刘姓者。


    8.回族:
    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 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 “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或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北、京津、山东、河南。


    9.蒙古族:
    (1)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2)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满语为Ergonote Hala,亦称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3)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喇、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
    (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10.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2)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绥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
    (3)满族钮图氏:亦称宁武图氏,满语为Niotu Hala,世居哈达。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钮氏、刘氏。
    (4)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满族大姓,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满语为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时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即其演变而来。世居尼雅满山、蜚优城、长白山盖吉、佛克顺等地,所冠汉姓为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5)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汉姓为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
    (6)满族纽塔氏:亦称努他氏,满语为Nunt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有四个分支。满语NINGUTA为远祖之意,推想表示其远祖来自宁古塔,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7)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汉姓为刘氏。
    (8)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
    其他还有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以及隶属各旗本为汉族的刘氏和朝鲜族刘氏。


    11.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刘姓人口数量位居第30名左右。朝鲜族刘氏以江陵为核心本贯,后来分衍有忠州、巨昌、金城、裴州、延安、我州、庆山、平尚等数本。在韩国的二百五十多个姓氏中,韩国刘氏人口总数排在第三十二位。据记载泉州人刘载在高丽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定居高丽后,被任用为“守司空尚书右仆射”。另,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12.京族:
    京族原称为越族,主要分布于越南,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在越南的京族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傣族、景颇族:
    明朝初期,朝廷派军队到滕冲地区屯田戎边,许多内地刘氏将士随军来到该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定居下来,与当地主要民族傣族、景颇族女子联姻,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于这些刘氏人与傣族、景颇族人通婚,其后代多随父姓为刘氏,融入傣族、景颇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51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4.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曾孙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00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5.壮族:
    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壮族刘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刘三姐。


    16.高山族: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9个姓,其中有刘姓。


    17.柯尔克孜族:
    清末民国初期,柯尔克孜族姓氏改称汉姓,并从柯尔克孜族姓“蔡音德热”分化出汉族姓“刘”。


    18.达斡尔族:
    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满文已被汉文代替。用多个汉字书写达斡尔族姓氏已不方便,于是便采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义字表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联烟,达斡尔族又增加了讷迪、扎尼、雅库斯、尼尔登、涂库敦、张、王、李、赵、徐、邵、刘、陈等姓氏。


    19.仫佬族:
    在仫佬山乡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龙岸镇,他们当中有刘家、陈家、李家、古家等13个姓氏。


    20.苗族:
    湘西等地有分布。


    21.瑶族:
    湘南等地有分布。


    22.白族:
    湖南桑植、慈利的白族姓氏比较多,有谷、王、钟、熊、李、段、高、杨、张、刘、孔、施、车、于、马等。


    23.藏族:
    古代藏族逐渐发展成为六大氏族,即赛、穆、党、东、札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干小氏族和家族,取的汉姓中,其中有刘姓。其实,藏族人取汉姓是历史及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这一大趋势的产物。

39

主题

261

回帖

70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姓播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据日本史籍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刘氏)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达了日本。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主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朝司马氏后裔等等。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多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


    明朝末年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4-3-29 20:17 , Processed in 0.1699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