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粤-刘爱民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 第六

[复制链接]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惽焉。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谋之贤知则不说,以示众庶则苦之;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何为哉!陛下仁慈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垅,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橅,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译文】陛下即位,亲身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墓,规模较小,天下没有人不称赞您贤明。等到迁到昌陵,增低为高,积土成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达到万数,建起住宅,日期紧迫,花费上亿上万。死了的人在地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发愁,怨忿之气感动阴阳,于是给人间带来饥荒,死去和流离失所的人达到十万多,我对这种做法深感困惑。假使死去的人有知,挖了人家的坟墓,害处就多了;假如无知,那哪里用得了那么大的地方呢?这样做,参与谋划的贤智则会不高兴,展示给众人则让他们痛苦;假如苟且取悦愚夫和荒淫奢侈之人,又有什么用呢?陛下慈爱仁义,笃实美善,聪明畅达,盖世无双,应该弘扬汉王朝的品德,崇尚刘氏之美,发扬光大五帝和三王的精神,可是您反而与暴秦的乱君比赛奢侈,比赛坟墓的大小,取悦愚夫的眼目,升高一世的楼台,违背贤智的主张,抛开万世的安宁,我私下里为陛下羞愧。陛下向上看看明圣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制度,向下看看贤智秦穆公、延陵季子、樗里子、张释之的做法。汉文帝除去坟冢薄葬,以节俭使心神宁静,可以做为榜样;秦昭公、秦始皇增山厚葬,因为奢侈招致灾祸,足以为戒。初陵的规划,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以此安抚众人。

    【原文】书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其计。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译文】文书上奏,皇上被刘向的话深深打动,但不能听从他的意见。
    刘向看到风俗日益奢糜,赵皇后、昭仪、卫婕妤等又出身微贱,不合礼制。刘向,认为王教是由内及外,从近处开始,便采录《诗经》、《尚书》中记载的可供效法的贤妃贞妇,兴国治家的,以及由于庶出、偏爱而导致乱家亡国的,编为《列女传》,共八篇,供天子借鉴,又采录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上奏。又多次呈上疏表陈言得失及法戒。上书数十次,以辅助观览,补充缺漏。皇上虽不能全用,却也很赞赏他的话,时常感慨不已。

    【原文】时上无继嗣,政由王氏出,灾异浸甚。向雅奇陈汤智谋,与相亲友,独谓汤曰:“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向遂上封事极谏曰:
    【译文】当时皇上没有继承人,由王氏掌政,灾异日重。刘向很赞赏陈汤的智谋,和他很要好,对他说:“灾异已到此种地步,外戚权势日益强盛,定会危及刘氏政权。我有幸为汉家同姓,累世承受汉家厚恩,身为宗室遗老,经历了三代皇上。皇上认为我是先帝的旧臣,每次进见总是礼遇优厚,我不说谁说?”刘向于是上书极力谏道:

    【原文】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甯,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终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甯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周大夫尹氏管朝事,浊乱王室,子朝、子猛更立,连年乃定。故经曰“王室乱”,又曰“君氏杀王子克”,甚之也。《春秋》举成败,录祸福,如此类甚众,皆阴盛而阳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孔子曰“禄去公室,政逮大夫”,危亡之兆。秦昭王舅穰侯及泾阳、叶阳君专国擅势,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权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国,国甚危殆,赖寤范睢之言,而秦复存。二世委任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终有阎乐望夷之祸,秦遂以亡。近事不远,即汉所代也。
    【译文】我听说君主没有不希望平安的,然而却常有危难,没有不希望存续的,然而却常有灭亡之事,这是因为没有管治好臣属。大臣操持权柄,把握国政,没有不造成危害的。从而晋国有六卿,齐国有田、崔,卫国有孙、宁,鲁国有季、孟,常年掌握国事、世代把持朝政。最后田氏终于夺取了齐国政权,六卿瓜分晋国,崔杼杀了国君光,孙林父、宁殖把国君衍放逐了,又弒杀了其国君剽。季氏在庭中举行八佾之舞,三家用雍乐侑食,一起垄断国政,最后放逐昭公,周朝大夫尹氏专制朝事,王室混乱,子朝、子猛交替废立,数年才得安定,所以《诗经》说:“王室乱了”,又说“尹氏杀王子克”,真厉害啊!《春秋》列举成败,记述福祸,这种例子太多了,都是因为阴盛阳衰,不属偏离为臣之道造成的。所以《尚书》说:“臣子如果作威作福,就会对你的家族有害,对你的国家不吉利。”孔子说:“大权脱离王室到了大夫手里”,是危亡的兆头。秦昭王的舅舅穰侯和泾阳、叶阳君,专制国事,在上借太后的威望,三人权势比昭王还重,其家比秦国还富,国家危急,仗着范睢的言辞,秦国才得以复存。秦二世任用赵高,专权自大,隔离大臣,最后有阎乐望夷的祸难,秦国接着就灭亡了,此事距现在不远,它就是被汉朝代替的。

    【原文】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僣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管执枢机,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游谈者助之说,执政者为之言。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远绝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已分权;数称燕王、盖主以疑上心,避讳吕、霍而弗肯称。内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论,兄弟据重,宗族磐互。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僣贵未有如王氏者也。虽周皇甫、秦穰侯、汉武安、吕、霍、上官之属,皆不及也。
    【译文】汉代兴起后,吕氏不合法度,擅自相互称王。吕产、吕禄都是太后宠臣,占据将相之位,掌握南、北军众兵,尊为梁王、赵王,骄横贪婪、要危及刘氏。全仗着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谒诚尽力消灭了他们。刘氏得以再获平安。现在王氏一姓中有威势的二十三人,满屋子青紫貂蝉,紧随皇上左右。大将军用事专权,五侯骄逸气盛,作威作福,专权自大,内为阴私之行为,而对外托辞为治公之道术,仗着东宫的尊荣,借甥舅的亲属关系,权威势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等官都出于他们门下,掌管机要,党羽很多。赞扬他们的就进升,触犯他们的就杀戮;清谈者为他们游说,执政的也为他们说话。他们排挤宗室,削弱公族,对有聪明才智的,更是毁谤而不进用。阻绝宗室的职责,不让他们供事朝见,怕他们和自己分权;屡次提及燕王、盖王的事使皇上迷惑,却对吕后、霍后之事避而不谈,在内有管蔡之盟,对外又假借周公的言论,兄弟都居要位,宗族相互勾结。从上古到秦汉,外戚越礼而贵者没有像王氏这样的。即使周的皇甫、秦国的穰侯,汉代武安、吕、霍、上官之类,也比不上。

    【原文】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妇人内夫家,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孝宣皇帝不与舅平昌、乐昌侯权,所以安全之也。
    【译文】事物兴盛必定先出现奇变,作为其人的细微表象。孝昭帝时,冠山石在泰山自行立起,上林的枯死的柳树又自行竖起。孝宣帝即位,现在王氏在济南的祖坟,梓柱生出枝叶,茂盛得超出屋顶,树根在地中咬住,即使山石自立,死柳自起,也不如这种征兆明显。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不能并存,如果在下者象泰山一样安定,则在上者便有累卵之危险,陛下您为先祖子孙,守护宗庙,却让国业转到外亲手中,自己降为卑贱之人。即使不为自己,那宗庙怎么办呢?妇人亲近夫家,疏远父母家,而皇太后却与此相反。孝宣皇帝不给平昌、乐昌侯权柄,所以能够平安。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夫时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第,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昭昭甚明,不可不深图,不可不蚤虑。《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久承皇太后,天下幸甚。
    【译文】明理之人在没有形成前获福,在事情未发生时消除隐患。应该发布诏令,公布德音,亲近任用宗室,罢黜疏远外戚,不给他们政柄,都罢免使其归于当位,以效法先帝的作为,优厚安抚外戚,保全其宗族,这也是东宫的意思,外家的福气了。王氏得以永存,保有爵位奉禄,刘氏永久平安,不会失掉国家,内姓、外姓和睦,是为子孙万代的打算。如果不这样,田氏之乱就会重演,六卿之难会出现于汉朝,为后代忧虑,道理很清楚,不可不早作打算。《周易》说:“君主考虑不周,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为事不周,就会失去性命;要事不周密打算,就会失败。”请陛下深思,周密审察,以往事为戒,折中事理,便得平安,永保宗庙,这样才能永远得以侍侯皇太后,为天下之幸事。

    【原文】书奏,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以向为中垒校尉。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元延中,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向恶此异,语在《五行志》。怀不能已,复上奏,其辞曰:
    【译文】此书上奏以后,天子召见刘向,表达了内心悲伤之意,对他说:“您先外出休息吧,让我想想这件事。”任命刘向为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平易没有架子,廉洁而热衷于大道,不爱与世俗交往,专心在经术上钻研,白天诵读书传,夜晚观察星宿,有时直到白天都不睡。元延中,星辰背离东井,蜀郡岷山崩裂堵塞长江,刘向以此为恶兆,在《五行志》中有论述,心中忧思不已,又上奏,其中说:

    【原文】臣闻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周公戒成王,毋若殷王纣。《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亦言汤以桀为戒也。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译文】我听说帝舜告诫伯禹,不要象丹朱那样狂傲;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象殷王纣。《诗经》说:“殷的借鉴不远,在夏代。”也说商汤以夏桀为戒。圣帝明君常以败乱之事自戒。不避言兴亡之事,所以臣子敢尽述愚见,请陛下明察。

    【原文】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自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异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昔孔子对鲁哀公,并言夏桀、殷纣暴虐天下,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此皆易姓之变也。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孽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观孔子之言,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
    【译文】察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次,襄公时更频繁,大致三年零五个月就日食一次。汉代兴起到竟宁年问,孝景帝最频繁,大概三年零一个月一次。我刘向以前曾多次说应有日食,现在三年频繁日食。从建始年以来,二十年八次日食,大约二年零六个月一次,古今少见,灾异有大小稠密或稀疏,占人也有疾有缓,圣人依此下决断。《周易》说:“观看天文,以审察时事变化。”从前孔子答对鲁哀公,把夏桀、殷纣暴虐之事并提。所以历法有失误便摄提星走失原位,无以确定月分、时日,这都是政权交替的征兆。秦始皇末年到二世时,日月微食,山川崩裂,辰星在四季首月出现,太白星越天而行,没有云彩而打雷,流星坠落,荧惑星滑过月影,皇宫起火,野鸟在朝廷上相戏,城门向里毁折,临洮出现巨人,东郡有陨石降落,星星背离大角,大角星不见了。听孔子的话,再看暴秦的灾象,天命确实可怕。

    【原文】及项籍之败,亦孛大角。汉之入秦,五星聚于东井,得天下之象也。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星见之异。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柳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孝宣兴起之表,天狗夹汉而西,久阴不雨者二十余日,昌邑不终之异也。皆著于《汉纪》。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神明之应,应若景响,世所同闻也。
    【译文】以后项籍失败,星星也背离大角。汉人秦都,五颗星在东井会聚。这是得天下的征象。孝惠帝时,有地方下血雨,日月交行,阴蔽日光,有比灾象。孝昭时,泰山有块卧石自己立起,上林的死柳复生,有像月亮般大的星星向西行驶,很多星星相随,这是极其祥端的灾象。孝宣帝即位,流星坠于汉西,二十多天阴而无雨,这是昌邑没有善终的灾象,这些都在《汉纪》中有记载。看秦汉交迭,惠帝、昭帝没有后代,昌邑没有善终,孝宣继立,上天的取舍,不是很明显吗!高宗,成王时也有小野鸡拔树的灾象,能够找出原因,所以高宗能享福百年,成王有回风的回报,神明的反应,如影随形,大家都知道的。

    【原文】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豤々数奸死亡之诛。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官,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书》曰“亻平来以图”,天文难以相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闲,指图陈状。
    【译文】我有幸攀上汉家枝脉,见陛下宽厚明德,想消除灾异,重振高宗、成王之威声,来崇显刘氏,所以恳冒死罪。现在日食频繁,星辰背离东井,摄提盛于紫宫,有见识的长老没有不震惊的,这是大灾变啊!此事难一一记述,所以《周易》说:“写不尽要说的话,说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所以用女卦占问,再申述意义。《尚书》说:“用图来说明。”天文难以通晓,我虽呈上图表,还需要解说,才能明白,希望能给我时间让我指着图为您陈述。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上辄入之,然终不能用也。向每召见,数言:“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禄去公室,权在外家,非所以强汉宗、卑私门、保守社稷、安固后嗣也。”
    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
    【译文】皇上召见了他,却终于没有任用他。刘向每次被召见,都说公族是国家的枝叶,枝叶一落,树干树根便失去荫护,现在疏远同姓,让母族专政,公室不贵,外家掌权,这不是使汉室强大,私门削弱,社稷稳固,后代永安的做法。
    刘向见自己被皇上信任,便常常赞颂公室,讥刺王氏在位大臣,言辞痛切,非常诚恳。皇上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都得不到在位的王氏党羽和丞相御史支持,终未得用。做列大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死。死后十三年王氏夺取汉政权。


    【原文】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蚤卒;少子歆,最知名。
    【译文】刘向三个儿子都好学:长子刘伋,学《周易》,官至郡守,次子刘赐,做到九卿丞,早死;小儿子刘歆最有名。


刘歆
    【原文】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
    【译文】刘歆,字子骏,年少时因为通晓《诗》、《书》,擅长写文章而被汉成帝召见,在宦者官署等待任命,做了黄门郎。河平年间,接受皇帝旨令,与父亲刘向一起主持校勘皇家所藏的书籍,讲授解释六艺经义的文字,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方面,没有不探求研究的。刘向去世以后,刘歆又做了中垒校尉。


    【原文】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语在《艺文志》。
    【译文】汉哀帝刚刚即位,大司马王莽推举刘歆,说刘歆是皇家子弟,有才能,让他担任侍中太中大夫,又升迁为骑都尉、奉车都尉和光禄大夫,地位提高而得到皇帝的亲近。又让他主持研习《五经》,完成父亲生前的事业。刘歆于是汇集六艺和各种书籍,按类区分,著成《七略》。《七略》内容在《艺文志》。


    【原文】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
    【译文】刘歆与刘向一开始都研究《易经》,汉宣帝时,刘向接受皇帝命令从师学习《谷梁春秋》,十多年后,就非常精通了。等到刘歆校勘秘阁藏书,见到古文《春秋左氏传》,非常喜爱。当时丞相史尹咸,因为精通《左氏传》,与刘歆一起校勘经文和经文的解释文字。刘歆大致地跟随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询问他们而订正经义的要旨。一开始,《左氏传》多古字古句,学者们只是传习训诂罢了,等到刘歆研究《左氏传》,援引传文来解释经文,互相启发印证,于是,段落句读到经义的思想精神完备了。刘歆也沉静有谋略,父子俩都喜好古文,博览强记,超过他人。刘歆认为左丘明所推崇的和贬斥的与孔圣人相同,左丘明亲自见到孔子,而公羊,穀梁是孔子七十弟子之后的人,依靠他人转述和亲自见到,其中的详略是不同的。刘歆多次用来反驳刘向,刘向不能责难他,可是仍然坚持他的《穀梁传》之义。等到刘歆受皇帝亲近,就想设置《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的博土,来传习经传。哀帝命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它的意义,博士们有的不肯做出回答,刘歆于是移送文书给太常博土,责备他们说:


    【原文】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东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译文】过去唐尧虞舜衰微后,夏商周三代依次建立,圣明的帝王连续涌现,相互承袭,他们的思想主张十分明显,周王朝衰微后,礼乐不能纳入正道,思想主张难以全备。所以,孔子担心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通行,就周游列国,应聘于诸侯之间。从卫国返回鲁国后,修正乐谱,《雅》、《颂》才各得其所;他为《易》作传,为《书》作序,编订《春秋》,来记录帝王的思想主张。孔子去世以后,精微之言就不流传,七十弟子死后,主要的论旨就不一致了。又遭逢纷乱的战国,弃置了祭祀这样的礼仪,由于重视军事武装,孔子的思想主张就受到抑制,而孙武、吴起的军事思想兴盛起来。逐渐衰微,到了暴虐的秦代,又焚烧诗书、杀戮儒生,颁布藏书禁令,推行以古为是当定罪的法律,由于这样,道德学术就灭绝了。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明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联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译文】汉代建立,距离圣明帝王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又不能流传,法律制度无可沿袭。当时,独有叔孙通一人大略地确定了礼仪制度,天下只有《易经》及其卜筮的书,而没有其它书。到汉惠帝时,才除去藏书的禁令,但是公卿大臣降侯、灌婴他们都是骁勇的武将,对此事根本不在意。到汉文帝时,开始使掌故晁错从师伏生学习《尚书》。《尚书》刚从房屋的墙壁中取出的时候,腐烂、折损、散乱、断毁,现在这本书存在,但不过是私相传习而已。《诗经》开始萌芽。天下的各种书渐渐出现,都是诸子的学说,仍然在学校广泛设立,来置博士。在汉朝的儒者,只不过有贾谊罢了。到汉武帝以后,邹、鲁、梁、赵之地渐渐出现《诗》、《礼》、《春秋》的前辈教师,他们都出现在建元年间。在这个时候,一个人不能单独通晓一部经书,有的人精通《雅》,有的人精通《颂》,相合才能成为一部整经。《泰誓》后来才得到,博士们群起而攻读它。所以诏书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我非常担心。”这时,汉朝建立已经七八十年了,离开整部经书,本来就已经很远了。


    【原文】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译文】此外,鲁恭王毁坏孔子的住宅,想建立宫殿,而在被毁坏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成的经书,《逸礼》三十九篇,《尚书》十六篇。汉武帝天汉以后,孔安国献了出现,遭逢巫盅之狱的仓猝灾难,还来不及研究流传。另外,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都是古文写成的旧典籍,多达二十多部,藏在秘府之中,藏匿而没有发表。汉成帝担心学术残缺不完整,稍稍背离本来的面目,于是,陈列发表秘府所藏的书,校勘整理旧的文章典籍,得到《古文尚书》、《逸礼》、《左氏传》三部书,用来考察学官所传的经传,它们有的脱简,有的编次错乱。流布在民间的,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所遗留的学说与此相同,受到压制而没有研究传习,这就是有见识的人所惋惜和忧虑,有志向和学问的人所痛心的。过去那些承袭前人之学的人不考虑被废弃以后造成的残缺,苟且因陋就简,来分析文字以及烦琐或破碎的言辞,学者们殚精竭虑,但不能从头到尾完成一部经书。如果相信口说就会违背传记,认定末师就会排斥往古,至于国家将要出现的大事,象创立太学、封禅、巡守这样的仪式,则昏暗而不知其本原。还想抱残守缺,心怀怕别人看破的私心,而没有遵从善良奉行仁义的正直无私的心意,或者心怀妒嫉,不考察实情,随声附和,随意宣称孰是孰非,抑制了《古文尚书》、《逸礼》、《左氏传》的传习,他们认为《尚书》最为完备。说左丘明不是解释《春秋》,这难道不悲哀吗?


    【原文】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译文】当今皇上道德通达神明,继承传统,发扬伟业,担心文章学说的错误杂乱,学者文人如此,他虽然表明他的主张,但谦让不专断,喜欢与有志向和学问的人商同。所以发布圣明的诏书,尝试《左氏传》可不可以立于学官,让亲近的臣子接受命令,来扶持这微弱的局面,与诸位君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希望废遗的经艺能够建立起来。可现在则不是这样,一些人严紧闭关,坚决抵拒,而不肯试一试,苟且不诵习它,还想绝去此学,想以此来堵塞仅剩的一点流传路子,灭绝精微的学说。可以一起共享成果,而不能够参加最初的策划,这不过是普通百姓所做的罢了,不是所期望的有志向和学问的人所为。况且这几家的事情,都是先帝亲自讨论研究的,当今皇上所考察的,那些用古文写成的旧书,都有证据,秘府所藏和民间流传能够互相印证,难道可以苟且罢了吗!


    【原文】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已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译文】礼失去了,从民间寻求,古文经书的得到不还胜过从民间寻求吗?过去的博士,研究《尚书》的有欧阳氏,《春秋》有公羊氏,《易》有施氏和孟氏,可是宣帝还又广泛设立穀梁氏的《春秋》,梁丘氏的《易》,大小夏侯的《尚书》的学说,它们之间意义即使相反,还并存它们。为什么呢?是考虑到与其错误了而废弃它,宁可错误了而设立它。传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住末节。”如今这几家的学说,因为兼容大或者小的意思,怎么可以偏爱或弃置呢?如果一定要专执自己的偏见,抱残守缺,同师的学者结成集团,妒嫉道艺的真实,违背英明的皇上命令,失却圣明的旨意,以致陷入违背诏令就要治罪的议论,这是有志向和学问的人不屑采取的。


    【原文】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
    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会哀帝崩,王莽持政,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重之,白太后。太后留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
    【译文】刘歆的文书言辞非常深切,以致许多儒生都怨恨。这时著名儒士、光禄大夫龚胜,由于刘歆移送文书上奏而深深责备自己,希望乞骸骨免官回家。此外,儒者师丹任大司空,也非常愤怒,上奏皇帝说刘歆改乱旧的制度,诽谤诋毁先帝立下的规矩。皇帝说:“刘歆想扩大道德学术,凭什么说是诽谤诋毁呢?”
    由于这样,刘歆触犯了执政的大臣,被众多儒生所讪谤,刘歆害怕被报复讨伐,请求到朝廷之外去做官,担任了河内太守。由于皇家子弟不宜管辖三河之地,改任五原太守,后又转到涿郡,历任三郡郡守。几年以后,称病免官,从家中起用,又担任安定属国的都尉。适逢哀帝驾崩,王莽把持政权,王莽少时与刘歆一起做黄门郎,敬重刘歆,于是,禀告太后。太后留下刘歆任右曹太中大夫,擢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还派他管理明堂和太学,封为红休侯。主管儒林、史官和卜筮之官,考察确定乐律和历法,著成《三统历谱》。


    【原文】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云。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后事皆在《莽传》。
    【译文】当初,刘歆在建平元年改名刘秀,字颖叔。等到王莽篡夺了皇位,刘歆当了国师,后来的事都在《王莽传》中。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赞曰:仲尼称“材难,不其然与!”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岂近是乎?刘氏《洪范论》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呜虖!向言山陵之戎,于今察之,哀哉!指明梓柱以推废兴,昭矣!岂非直谅多闻,古之益友与!
    【译文】赞说: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真的吗?”从孔子以后,作文章的很多,只有孟轲、苟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比较出众。这几位都是见识广,通晓古今,他们的文章有益于社会。经传说:“圣人长期没有出世,这其间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人才。”他们岂不是近于这种人才吗?刘氏《洪范论》阐述《大传》的意义,明确天人感应;《七略》分析整理图书,总汇百家源流;《三统历谱》考订推算日、月、五星的分度。打算推究上述诸事的根本,意义深远。啊!刘向论陵墓修建的教训,至今仍然参考,令人哀痛!指明了丧葬事宜对于国家的兴衰的关系,昭然明白!这岂不是直率、诚信、知识渊博,古人所讲的有益于人的朋友吗!

---完---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4-3-29 00:54 , Processed in 0.190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