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9|回复: 8

漢家劉氏家族遠古世系的幾個階段分述

[复制链接]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发表于 2022-1-14 15: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家劉氏家族遠古世系的幾個階段分述
漢家劉愛民 2022年01月08日
  漢家劉氏先祖源於何處,如何傳承下來,這些疑問時常困擾著劉姓後裔,也就出現了許多版本的世系資料,以下我們從東漢班固在《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文章的最後“贊論”史料,這是對劉邦的祖先作了一番論述,其文如下:
  “贊曰:《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樑,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200-1.jpg

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中华书局.2013年版【全241册】《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中第81-82页

  以上“贊論”敘述中,關於劉邦先祖世系,由蔡墨、範宣子、劉向與班固本人的敘述所組成。
  蔡墨,姓蔡名墨,又稱蔡史墨、史墨、史黯,春秋時晉國的太史(史官),《左傳》一書有其記載,但生平不詳。
  範宣子,祁姓,士氏(按封地又為範氏),名匄[gài](士匄、範匄),諡號範宣子。範武子士會之孫,範文子士燮之子。卒于公元前548年,其子士鞅(範鞅)繼承爵位,是為範獻子。範宣子曆仕晉悼公、晉平公二位君主,終任中軍將,執掌國政,為晉悼公恢復霸業做出了貢獻,同時在晉國刑法建設方面起到了跨時代的作用,有著較高的治國才能、成功的外交思想和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素質。
  班固在《漢書·高帝紀》中所引“範宣子曰”這段話,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文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估計班固所引,抄自《左傳》。
  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異母弟)之玄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學家劉歆之父,大漢皇朝的宗室大臣、文學家,在西漢成帝時為光祿大夫,奉詔“校經傳諸子詩賦”(領校秘書),著有《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是為中國目錄學鼻祖。終任中壘校尉,典校工作由其子劉歆續繼。
  班固為《漢書》的作者,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寶雞市)人。生于光武帝建武八年壬辰歲(32年),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班彪薨後歸鄉里,以父所撰《史記後傳》敘事未詳,乃潛心繼續撰述力求精善。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被人誣告私改作國史,下獄。其弟班超辯明其冤,出獄後被任為蘭臺令史,奉命撰述東漢開國以來史事,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漢明帝劉莊複命他完成前所著書。他認為《史記》以漢朝“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不妥,決心撰寫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蹟的《漢書》。漢章帝劉炟時,班固以文才深得器重,遷官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命其記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論》。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隨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參預謀議。次年,行中郎將事。漢和帝永元四年壬辰歲(92年),竇憲失勢自殺,他受牽連免官、被捕,薨於獄中。
  從《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贊論”這段敘述來看,蔡墨所言指出了劉邦之漢家劉姓源出陶唐氏的帝堯,而后有劉累,豢龍于孔甲也,其後才有範氏,引出了範宣子的話。而范宣子續之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時歸晉者為范氏(以官為氏是士氏),對漢家劉氏傳承,只能知道留在秦國“其處者為劉氏”,以後佚記。故有劉向就接著“劉氏自秦獲於魏”,後遷大樑,都于豐。班固則指明遷到豐地的劉邦祖先是豐公,是劉邦的祖父,並指出劉邦設秦、晉、梁、荊之巫(指祠廟也)祭祀其祖先。通過四位史官的文字紀錄,環環相扣,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漢家劉氏先祖世系。
  對于劉邦設秦、晉、梁、荊之巫祭祀其祖先,在《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中有詔書,漢高帝六年庚子歲(前201年,即皇帝位的第二年)下詔曰:“天下已定,詔禦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司命、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班固的《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原文敘述依舊,故可以與《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設秦、晉、梁、荊之巫祭祀其祖先,是相對應的,說明當時對漢家劉氏遠古祖系傳承是非常明確的,肇始陶唐,顯于夏累公,之后的入晉、入秦、入梁、入豐的歷程。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5: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漢家劉氏的肇始陶唐氏帝堯
  蔡墨說劉邦先祖為“陶唐氏”。範宣子也說:“祖自虞(舜)以上為陶唐氏”。接著班固也說:“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這一說法,在西漢眾多大臣的言論中,也可得到印證。如昭帝元鳳時期眭弘上書稱“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東漢班固在《漢書·敘傳》中也稱“帝堯之苗裔”,“漢紹堯運以建帝業”等等。這就是說劉邦最早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陶唐氏”---五帝之一的帝堯。
  帝堯之先祖可上溯黃帝,1黃帝軒轅氏→2玄囂少昊氏→3蟜極→4帝嚳高辛氏,至其父帝嚳,已經是黃帝之曾孫了,帝嚳生而神靈,十五歲輔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地。到三十歲代顓頊(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基於辛,故號高辛氏,都於毫(今河南偃師縣)。
  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祈侯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住在孤邑(今河北唐縣城東北十裏),這是母系氏族時代的規矩。慶都懷胎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號放勳)。
  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所以帝堯誕生於外祖父家---河北省唐縣,小時生活於此,隨母親的姓為伊祁(耆)氏。父親帝嚳封他為唐侯,治在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縣西北),仍為伊耆為姓,父親在位時,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朝中輔佐父親。
  父親帝嚳在位七十年而薨,長子摯(號青陽氏)繼承帝位,是年十五歲的放勳繼續輔佐帝摯處理政務。但帝摯不容三位有才能的弟弟,讓他們都回封國去了。後由於帝摯不施仁政,觸怒上天,降下種種災難,致百姓都怨聲載道。《史記》曰:“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勳立,是為帝堯。”二十四歲的放勳得長兄禪讓帝位,是為堯帝也。
  帝堯即位後,在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制定曆法授于農事。以夏鯀[gǔn]來治水患,作城廓來抵禦洪水,致洪水濤天而失敗告終。最后訪賢納能禪天下于舜帝矣。
  帝堯禪位於舜之後,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對母親慶都之情念念難忘。於是請封第九子源明於孤邑,以高揚的巨斧為圖騰,是為劉國也,故地在今河北唐縣城東北十裡的北高昌村。
008-8.jpg
  《姓典》載:“劉,帝堯陶唐之後,受封于劉(國),其地在今定州唐縣是也。”
  三民書局《大辭典》480頁對“劉”的解釋:“劉,地名”,帝堯陶唐氏後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縣。
  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為姓》劉條也說:“帝堯陶唐之後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
  《中華姓氏通史》劉姓卷卷首語說: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裡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
  漢家劉氏源于帝堯陶唐氏,育于伊祈之地,代兄為帝堯,禪位于帝舜,晚年請封第九子源明公于伊祈之地,是為劉國,劉姓肇始之地---河北省唐縣。
  劉姓得姓之後,直線傳遞世系為:1源明公→2永河公→3濟樂公→4歲紀公→5正坤公→6長曆公→7德堯公→8仁宏公→9廷光公→10爵南公→11行矩公→12複旺公→13茂清公→14孔陽公→15日永公→16德榮公→17聚義公→18累公(漢家劉氏顯祖)→……
010-6_副本.jpg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5: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漢家劉氏顯祖---禦龍氏劉累
  蔡墨說:“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範宣子也曰:“在夏為禦龍氏。”禦龍氏劉累,是漢家劉氏的一位見于史傳的顯祖。
  事迹最早见于《春秋左傳》中的文字記載,示为:魯昭公二十九年戊子歲(前513年)秋天,有一條龍突然降臨晉國都城絳城郊外,晉國執政大臣魏獻子對這件事感到很驚奇,就去向學識淵博的晉國史官蔡墨請教。蔡墨講解了豢龍氏、禦龍氏之典故,首先是豢龍氏:“昔時有一人飂叔安,有後裔子孫曰董父,實在是甚為喜好龍,能求得其耆,欲作以飲食之,龍多歸附之。於是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侯為鬷川,鬷夷氏其後也。”其後再說禦龍氏:“夏王孔甲在位期間能夠順從天意,因此天帝特地賜給他四條駕車的龍,黃河和漢水的各兩條,各有一雌一雄,而孔甲不知道如何餵養。當時陶唐氏裔孫有劉累,早年曾隨豢龍氏學過養龍技術,自報奮勇去為孔甲養龍,孔甲因此嘉獎劉累,賜他為禦龍氏,還把豕韋氏的土地封給他作食邑。不料沒過多久,一條雌龍突然死了,劉累不敢向孔甲報告,就私下裡把龍肉剁碎煮成湯獻給孔甲。孔甲喝了龍肉湯感覺味道極美,後又向劉累索要,劉累怕事情敗露,於是棄官而逃,避居到魯縣。”
009-2.jpg
  漢家劉氏的顯祖劉累,即系《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魏獻子問於蔡墨”中蔡墨所說的禦龍氏劉累也。
  《史記·晉世家》、《史記·夏本紀》也都有禦龍氏劉累的記載,但都與《春秋左傳》大同小異,可能司馬遷抄自《春秋左傳》。均指出劉累是帝堯陶唐氏之苗裔矣。
  關於劉累禦龍的傳說,記載較多,流傳較廣。北宋王安石曾賦詩曰:
神物登天擾可騎,如何孔甲但能羈。
當使若更無劉累,龍意茫然豈得知。
  漢家劉氏先祖在夏朝的傳遞世系:3濟樂公→4歲紀公→5正坤公→6長曆公→7德堯公→8仁宏公→9廷光公→10爵南公→11行矩公→12複旺公→13茂清公→14孔陽公→15日永公→16德榮公→17聚義公→18累 公→19昌益公→20信盛公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商朝为豕韋氏
  大夫範宣子稱其先祖“在商為豕韋氏”。
  豕韋,古國名。《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第四十三》記述韋賢之先祖韋孟作諫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可見在西漢時,仍流傳著豕韋國的稱謂。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賜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史記·夏本紀》也雲:“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受豕韋之後。”這裏的“更”與“受”,就是更替、替受的意思。也就是說,以劉累的禦龍氏替代彭姓之豕韋。
  《竹書紀年》帝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豕韋氏,原為彭姓,是祝融八姓之一,受封於豕韋。孔甲廢彭姓豕韋氏,以劉累取代彭姓而受封於豕韋。《竹書紀年》帝昊元年記有“使豕韋氏複國”,當是指此。
  故《漢書·古今人表》有“豕韋”與“劉姓豕韋”之分。“補注”引錢大昕曰:“彭姓豕韋為商滅。劉累之後世複承其國。”《左傳》杜預注曰:“以更豕韋氏之後,更,代也。以劉累代彭姓之豕韋。累尋遷魯縣,豕韋複國,至商而滅。累之後世複承其國為豕韋氏。”
  所謂“至商而滅”,即《竹書紀年》所記武丁五十年“征豕韋克之”,劉姓豕韋被迫遷國於唐。
  漢家劉氏先祖從第廿一世至第四十世生活於此商王朝也。
  21泳[月+八]公→22相承公→23全福公→24美勳公→25釗[月+寧]公→26昞寬公→27文盛公→28錦遙公→29升吉公→30瑞明公→31先柱公→32源傳公→33維宗公→34新興公→35建[月+呂]公→36寶招公→37晨祿公→38任玉公→39添禎公→40樹鴻公→
010-7_副本.jpg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6: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周朝為唐杜氏
  大夫範宣子再稱:“在周為唐杜氏。”
  《漢書·郊祀志》師古注曰:“唐杜二國名也。殷末豕韋遷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
  《史記·晉世家》“正義”引《括地志》:“夏後召孟別,封劉累之孫於大夏之墟為侯。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大叔,更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
  這就是說,原本住在豕韋之地(今河南滑縣以東)的漢家劉氏先人,到殷商末期遷居於唐(今山西太原晉陽)。周成王時滅唐,再遷移到杜(今陝西杜縣)。
  杜伯,字平環,為劉氏第五十世祖,漢家先祖由商代以來列祖未有顯名,受封於杜國,至此遷於杜為杜伯,始顯其名,按綱鑒,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歲(公元前785年)殺大夫杜伯,有友佐儒諫王不聽,佐儒寧死不徇君,以正杜伯之無罪也。生子隰叔奔晉。
  據史載: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周宣王聽信歌謠,說女人要奪他的江山,命杜伯訪查“妖女”,杜伯恐引起濫殺無辜,拒不執行王命,被周宣王殺害,劉累後裔的祁姓杜國同時也被周朝滅亡。
  《史記·周本紀》有關於杜伯冤魂刺殺周宣王的記載,“正義”引《周春秋》雲:“宣王殺杜伯而無辜。後三年,宣王會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
  《國語·周語上》、《墨子·明鬼下》也都有周宣王冤殺杜伯,三年後杜伯鬼魂射死周宣王的記載。
  周宣王死後,繼位的周幽王宣佈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為其立祠以表其終。其祠叫杜伯祠,墓稱杜陵,均在杜城(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杜伯被殺和杜國滅亡之後,他的子孫紛紛逃往他國避難。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到晉國受到重用,官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從此隰叔的後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在晉國繁衍開來。
  周朝開始到隰叔奔晉的世系為:41登貴公→42俊通公→43彥武公→44標林公→45德朋公→46朝良公→47廷聲公→48元振公→49勝海公→50杜伯公→51隰叔→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249

主题

156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27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6: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留秦復劉累姓與士會歸晉的範氏分派
  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隰叔生子士蒍為大司空,士蒍之子士縠,士縠之子士會,食邑於範,又為範氏。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范姓得姓始祖。
  士會入秦經過: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薨逝,太子夷皋尚在繈褓中,因為連年發生禍難,晉國人打算立年長的國君。正卿中軍將趙盾屬意迎立公子雍,就派先蔑和士會到秦國迎接公子雍。
  公元前620年四月,秦康公派兵送公子雍回國,晉襄公的夫人穆嬴每天抱著太子在朝廷上哭訴太子無罪不應廢立,又去趙家中向趙盾叩頭,趙盾和大夫們都怕穆嬴,而且害怕穆嬴黨羽的威逼,便背棄了公子雍而立了太子夷皋為君,發兵抵禦秦國護送公子雍的軍隊。晉軍在令狐打敗秦軍,一直追到刳首。士會與先蔑逃亡秦國。在隨后的秦晉河曲之战中,士会獻計于秦康公,取得戰爭之利。
  關於士會如何從秦返晉:
  班固在《漢書》中稱漢劉的先祖“在秦作劉”,又稱士會“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也就是說,士會以後又從秦國返回晉國,而留在秦國的士會子孫後裔,恢復劉姓。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記載:晉靈公七年(前614),“晉六卿患隨會之在秦,常為晉亂,乃詳令魏壽餘反晉降秦。秦使隨會之魏,因執會以歸晉”。
  《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
  以上記載說明晉國因士會獻計于秦,於是晉六卿聚會商議此事。
  最後決定“乃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為了製造假相,晉國抓捕魏壽餘妻子,魏壽餘夜逃,即“執其帑於晉,使夜逸”。魏壽餘以魏邑及其臣民“請自歸於秦”,“秦伯許之”。魏壽餘在朝中見到士會,“履士會之足於朝”,暗中躡其足以示意,士會心領神會。“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魏壽餘說:“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也就是說,晉人在秦而能與魏吏有關官吏相言語的人,陪魏壽餘渡黃河先去聯繫。
  秦伯思來想去,除士會之外,難有他人,於是“使士會”。秦大夫繞朝識破晉人之計,阻止士會東渡,而秦伯不聽。臨行前,繞朝與士會說:“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結果士會東渡,“魏人噪而還。”秦伯實踐諾言,“秦人歸其帑”。而留在秦國的士會後裔,“其處者為劉氏”。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所出帛書《春秋事語》,也有魏壽餘至秦策反隨會歸晉一事。
  從士會入秦,到返晉,歷時七年。士會返晉後,留在秦國的士會後裔,失去了依靠,因此師古注曰: “其別族留在秦者,既無官邑,而乃複劉累之姓也。”《漢書·高帝紀》稱高帝“姓劉氏”,師古注曰:“本出劉累,而範氏在秦者又為劉,因以為姓。”從此,留在秦國的士會子孫後裔,代代相傳,都以“劉”為姓,也是劉邦的漢劉先祖淵源。
  士會返晉以後,其後裔分成兩大世系:一是士會返回晉國後,仍以職官、封地為標誌的“範氏”系列,一是留在秦國以“姓”為標誌的劉姓系列。
  範氏與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共掌晉國軍政大權。士會死後,其子士燮又稱“範文子”,曾任中軍佐,死於晉厲公七年(前574年)。士燮死後,其子士匄,即前面《漢書·高帝紀》“贊”中所稱的“範宣子”,又稱“範匄”。其後有“範獻子”,又稱範鞅、士鞅。士鞅生吉射,為“範昭子”,也稱士吉射。範氏參與晉國的權力之爭,晉定公二十二年(前490年)“晉敗範、中行氏,二子奔齊”,這“二子”即為中行寅、範吉射。範吉射“奔齊”,從此結束了範氏在晉國的活動,以官職或封邑為標誌的範氏世系,至此壽終正寢。
  留在秦國以“復劉累之姓”為標誌的漢劉祖先,具體情況史無記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守其官職,保族宜家。”《左傳》文公十六年載:“棄官則族無所庇。”士會返晉後,留在秦國的士會後裔失去了士會的依靠,既無官職,也無封邑,而士會的由秦返晉,更加劇了他們在秦國的困難處境。他們更姓換名,在秦國生活,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史書缺載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劉邦先祖在秦國的時間,根據士會從秦返晉以後,經歷了士燮、士匄、士鞅、士吉射四代的更替,在秦的士會後裔,大致也同樣經歷了四代的傳承。從士會公元前620年入秦,到士吉射公元前490年“奔齊”,結束了在晉國的生涯,漢劉祖先在秦也生活了整整130年。此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班固引“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也就是漢劉祖先在三家分晉時離開了秦國,從此移居魏國。此在何時,史無明載。


    附《春秋左传》:鲁文公十三年丁未岁,公元前614年
    【原文】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
    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
    【译文】十三年春季,晋灵公派詹嘉住在瑕地,以防守桃林这个险要的地方。
    晋国人担心秦国任用士会,夏季,六卿在诸浮相见。赵宣子说:“士会在秦国,贾季在狄人那里,祸患每天都可能发生,怎么办?”中行桓子说:“请让贾季回来,他了解外界的事情,而且因为有过去的功劳。”郤成子说:“贾季喜欢作乱,而且罪过大,不如让士会回来。士会能够做到卑贱而知道耻辱,柔弱而不受侵犯,他的智谋足以使用,而且没有罪过。”
    于是晋国就让魏寿馀假装率领魏地的人叛乱,以引诱士会。把魏寿馀的妻子儿女抓在晋国,让他夜里逃走。魏寿馀请求把魏地归入秦国,秦康公答应了。魏寿馀在朝廷上踩一下士会的脚,示意士会与他一起回晋国。秦康公驻军在河西,魏地人在河东。魏寿馀说:“请派一位东边人而能够跟魏地几位官员说话的,我跟他一起先去。”秦康公派遣士会。士会辞谢说:“晋国人,是老虎豺狼。如果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下臣回来,下臣死,妻子儿女也将被诛戮,这对君王没有好处,而且后悔不及。”秦康公说:“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若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有河神作证!”这样士会才敢去。绕朝把马鞭送给士会,说:“您别说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计谋正好不被采用罢了。”渡过黄河以后,魏地人因得到士会而欢呼,熙熙嚷嚷地回去了。秦国人送还了士会的妻子儿女。而留在秦国的都改姓为刘氏。


漢家劉氏網主是也,祖居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新庵嶂下圍,現居廣東惠州惠陽淡水。
源明公第156世,邦公第82世,開七公第23世,廣東惠州嶂下麥地劉氏(八房長),肇基祖為第十一世祖尚義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4-3-29 05:32 , Processed in 0.2011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