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劉氏家族遠古世系的幾個階段分述
漢家劉愛民 2022年01月08日
漢家劉氏先祖源於何處,如何傳承下來,這些疑問時常困擾著劉姓後裔,也就出現了許多版本的世系資料,以下我們從東漢班固在《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文章的最後“贊論”史料,這是對劉邦的祖先作了一番論述,其文如下:
“贊曰:《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樑,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中华书局.2013年版【全241册】《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中第81-82页
以上“贊論”敘述中,關於劉邦先祖世系,由蔡墨、範宣子、劉向與班固本人的敘述所組成。
蔡墨,姓蔡名墨,又稱蔡史墨、史墨、史黯,春秋時晉國的太史(史官),《左傳》一書有其記載,但生平不詳。
範宣子,祁姓,士氏(按封地又為範氏),名匄[gài](士匄、範匄),諡號範宣子。範武子士會之孫,範文子士燮之子。卒于公元前548年,其子士鞅(範鞅)繼承爵位,是為範獻子。範宣子曆仕晉悼公、晉平公二位君主,終任中軍將,執掌國政,為晉悼公恢復霸業做出了貢獻,同時在晉國刑法建設方面起到了跨時代的作用,有著較高的治國才能、成功的外交思想和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素質。
班固在《漢書·高帝紀》中所引“範宣子曰”這段話,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文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估計班固所引,抄自《左傳》。
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異母弟)之玄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學家劉歆之父,大漢皇朝的宗室大臣、文學家,在西漢成帝時為光祿大夫,奉詔“校經傳諸子詩賦”(領校秘書),著有《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是為中國目錄學鼻祖。終任中壘校尉,典校工作由其子劉歆續繼。
班固為《漢書》的作者,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寶雞市)人。生于光武帝建武八年壬辰歲(32年),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班彪薨後歸鄉里,以父所撰《史記後傳》敘事未詳,乃潛心繼續撰述力求精善。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被人誣告私改作國史,下獄。其弟班超辯明其冤,出獄後被任為蘭臺令史,奉命撰述東漢開國以來史事,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漢明帝劉莊複命他完成前所著書。他認為《史記》以漢朝“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不妥,決心撰寫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蹟的《漢書》。漢章帝劉炟時,班固以文才深得器重,遷官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命其記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論》。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隨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參預謀議。次年,行中郎將事。漢和帝永元四年壬辰歲(92年),竇憲失勢自殺,他受牽連免官、被捕,薨於獄中。
從《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贊論”這段敘述來看,蔡墨所言指出了劉邦之漢家劉姓源出陶唐氏的帝堯,而后有劉累,豢龍于孔甲也,其後才有範氏,引出了範宣子的話。而范宣子續之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時歸晉者為范氏(以官為氏是士氏),對漢家劉氏傳承,只能知道留在秦國“其處者為劉氏”,以後佚記。故有劉向就接著“劉氏自秦獲於魏”,後遷大樑,都于豐。班固則指明遷到豐地的劉邦祖先是豐公,是劉邦的祖父,並指出劉邦設秦、晉、梁、荊之巫(指祠廟也)祭祀其祖先。通過四位史官的文字紀錄,環環相扣,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漢家劉氏先祖世系。
對于劉邦設秦、晉、梁、荊之巫祭祀其祖先,在《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中有詔書,漢高帝六年庚子歲(前201年,即皇帝位的第二年)下詔曰:“天下已定,詔禦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司命、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班固的《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原文敘述依舊,故可以與《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設秦、晉、梁、荊之巫祭祀其祖先,是相對應的,說明當時對漢家劉氏遠古祖系傳承是非常明確的,肇始陶唐,顯于夏累公,之后的入晉、入秦、入梁、入豐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