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 10: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被盗 墓室遭劫
( L! P1 @6 n3 s( V& r" W8 d 1997年夏天,徐州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7月18日早晨,在一场大雨过后,一村民到楚王山上采集地皮,发现一号墓墓道上被大雨冲出了一个下陷的圆洞,怀疑可能是盗洞,遂告知了两名文物管理员。二人到现场后,发现洞内有化肥袋,确认为盗洞。至此,楚王山汉墓群再次被盗。 5 A, k: N9 U, b" g; h, H3 R
据群众反映,7月上旬,村中就有一号墓再次被盗的传言,案发前,也经常看到有陌生人在楚王山上活动,推测可能与盗墓有关。 1 N6 L* x4 u/ \, V' J* m
此次盗洞位于第一次盗洞西1.8米处,洞口很小,呈圆形,直径仅0.45米,以蛇皮袋装土进行封闭,上部覆土并进行伪装,极具隐蔽性。在此之前,有关人员曾多次到现场进行查看,均未发现。盗洞先向下,然后西斜向下,再垂直向下,总深度约14米。由于盗洞很小,人在洞内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甚至不能屈膝。曾经有一名民警想下到洞内,由于身材较魁梧,被卡在洞中,无法转身,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处境十分尴尬。由此可见盗洞之小,盗墓分子根本无法人工挖土。当时根据盗洞的大小、形状及四周土质情况,推断盗洞可能是用炸药炸出的,后通过盗洞内发现的钢质探铲套管(用作探铲柄)及炸药印证了这一推测。(探铲又称“洛阳铲”,为解放前洛阳地方的盗墓者发明,其是用铲头带出墓土,通过分析土质了解墓葬情况。)盗墓者先用洛阳铲打出探孔,然后在探孔内装炸药,炸药爆炸后,将土向四周挤压而形成空间通道。这种方法既节约了时间,又不需将盗洞内土运出洞外,增强了隐蔽性。
- l8 w0 [; ~2 `5 K6 F- y 有了第一次工作的经验,这次由专业人员直接进洞。由于盗洞很小,进洞人员无法直接用力,遂用绳索系于腰间,在洞上用人工拉绳,将人放进或拉出。进洞以后,发现该盗洞直接与第一次的横向盗洞相连,两次盗掘显系同一伙人所为。盗洞竖井底部有盗墓者遗留的十余管炸药。顺着盗洞向西到达甬道口后,发现甬道已被炸开了一个宽约1米、高约0.5米的过洞,过洞上部的塞石悬在空中,以截断的枕木支撑着。由于洞内光线不足,且时间仓促,枕木顶的都不是很牢固,斜立着,给人以随时都会倒塌的感觉。该过洞长约4米(实际上就是甬道的长度),西通主墓室。主墓室高大气派,但由于甬道过洞位置太高,距主墓室底部足有三、四米高,人员下去十分不便。为保证安全,先找来煤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悬着的甬道塞石进行重新支撑加固,然后悬挂软梯,由一名专业人员和一名公安干警一起下到主墓室。主墓室内除西南部因淤土较厚而保持原状外,其余地方基本上都被翻动过。洞内有很厚的朽木灰,未见有陪葬品。
% t- s7 K% g* f, G8 k 在了解了盗洞的有关情况、墓葬结构及收集了盗墓分子留下的有关犯罪证据后,有关部门迅速将盗洞封死,并在盗洞周围的地表镶上石块。 8 i. ?( F7 A& u' G*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