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惟庸构淡阳事,伯温被诬归武阳
刘伯温50岁被朱元璋招致,应邀出山后,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运筹帷幄,先灭陈友谅,后执张自诚,降方国珍,南征北战,逐鹿中原,剪灭群雄,扶成帝业,建立明皇朝。同时他也目睹了火烧功臣楼的惨状,深知官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有着伴君如伴虎的亲身经历,于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告隐归武阳故里。临行之时,朱元璋赠刘伯温诗云: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尽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刘伯温二月初抵家南田武阳,《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作《辞职自遣》诗云: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告老还乡,口不言功,连青田县令避而不见,心想度过一个安稳的晚年。
但当时处州(丽水)与温州交界处有一地点叫淡洋(今文成县二源乡),为官府势力所不到之处,一些流氓无赖之徒,曾依附国珍,贩卖食盐并干海盗勾当,集为巢穴。关系到地方百姓的安危和大明王朝的稳定,于洪武五年(1372年)初,奏请朱元璋设立淡洋巡查司,管理这一带的事务,并派兵把守。
洪武六年(1373年),离淡洋几十里的一个地方发生逃军反叛事件,刘伯温出于对百姓和朝庭负责,写了秦章,派长子刘琏入京,没有报告中书省,直接呈送朱元璋,胡惟庸时掌中书省大权,对刘伯温以前反对胡惟庸当丞相怀恨在心,借机诬陷刘伯温。指使刑部尚书吴云让老吏告状,说淡洋之地有王气,刘伯温想占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给,便请设巡查司,百姓不满,激成逃军反叛。朱元璋已对刘伯温有猜忌,听了胡惟庸的这番话,就剥夺了刘伯温的奉禄。
这时,刘伯温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不容分辩,只有默默忍受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为了消除朱元璋的疑忌,七月回到京城,不敢申辩,引咎自责。
洪武六年(1373年),丞相汪广洋被贬广东,胡惟庸为相,独掌中书大权。刘伯温见情势如此,心中忧愤,曾对人说:“使吾言不验,苍生之福也;使吾言验,其如苍生何(《明太祖实录》卷99)!”没有多久,刘伯温就得了病。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病情,胡随身带的医生为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服了两副药,就觉有拳头大的东西积在胸口,硬如铁石。两个月后,病势就沉重起来,朱元璋知道他快要死了,便派人护送他回乡。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刘伯温病重回到武阳老家,腹中肿块越来越大,时常痛得冷汗直流。
一天,他把儿子刘琏、刘璟叫到床前,含着眼泪说:“国有奸佞,朝政日苛。我儿子若为官,应尽忠报国,忧民之所忧。我本欲写个遗表进谏皇上,奏明胡惟庸的劣迹,只是他正得宠,皇上难以听进,万一被胡惟庸得知,对我儿不利,所以不得不忍下这口气。我死后,胡惟庸还会图谋篡位,希望我儿奋力保卫江山,为父在九泉之下也就心安了。”
刘琏、刘璟听了这番教训,一齐跪下,哭着说:“请父亲放心,孩儿一定继承父志,尽忠报国。”
刘伯温点点头,稍停一会儿,又嘱咐说:“我活不了几天了,我早就把长眠之地选在西陵村之夏山,那是九龙戏珠之地,我死后就把尸骨埋在正中那条山脉上吧。” 孩儿们听了父亲的话,泪流满面,忙着操办后事去了。
文物保护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