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查看: 12216|回复: 10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 第六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发表于 2020-12-2 1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 第六
    【原文】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
    【譯文】楚元王劉交,字游,漢高祖的同父幼弟。喜歡讀書,多才多藝。年少時曾與魯國的穆生、白生、申公一同從師浮丘伯學習《詩經》。浮丘伯是荀況的門人。等到秦始皇焚燒書籍,便各自離開老師走了。


    【原文】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為沛公,景駒自立為楚王。高祖使仲與審食其留侍太上皇,交與蕭、曹等俱從高祖見景駒,遇項梁,共立楚懷王。因西攻南陽,入武關,與秦戰于藍田。至霸上,封交為文信君,從入蜀漢,還定三秦,誅項籍。即帝位,交與盧綰常侍上,出入臥內,傳言語諸內事隱謀。而上從父兄劉賈數別將。
    【譯文】高祖兄弟四人,長兄叫劉伯,二哥叫劉仲,劉伯很早就死了。高祖在被大家擁立為沛公時,景駒己自立為楚王,高祖意欲投奔。於是高祖囑二哥劉仲與審食其留下來侍侯太上皇,劉交與蕭何、曹參一起跟隨高祖去參見景駒,路上遇到項梁,遂一起擁立楚懷王熊心。得懷王約,高祖於是向西進攻,攻南陽,進入武關,在藍田與秦軍交戰。駐軍到了霸上,封劉交為文信君,分封後跟隨著進入蜀漢,回軍平定三秦,誅殺項籍。高祖即了皇帝位,劉交與盧綰常常侍奉他,出入於他的臥室之內,負責傳達言語,管理宮內諸事,審度計謀。而皇上的堂兄弟劉賈則多次做配合主力作戰的部隊的將領。


    【原文】漢六年,既廢楚王信,分其地為二國,立賈為荊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先有功也。後封次兄仲為代王,長子肥為齊王。
    【譯文】漢高祖六年庚子歲(公元前201年),廢黜韓信的楚王爵為淮陰侯,把楚國分為兩個侯國,封立堂兄弟劉賈為荊王,弟弟劉交為楚王。劉交的楚藩王國則統治薛郡、東海郡、彭城郡三郡三十六個縣,這是因為他們先有功勞之故。而後封二哥劉仲為代王,長子劉肥為齊王。


    【原文】初,高祖微時,常避事,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陽為羹盡,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有羹,繇是怨嫂。及立齊、代王,而伯子獨不得侯。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七年十月,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譯文】當初,高祖在豐邑為遊俠的微賤時候,俠客的性格常躲避家中的農事,經常與賓客路過大嫂家,進去吃飯。一兩次還沒什麼,吃多了,大嫂就討厭小叔,小叔和賓客來家甑飯時,大嫂於是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因此離去。過後看鍋裡還有羹湯,高祖從此怨恨大嫂。等到立了齊王、代王,而長兄劉伯的兒子唯獨沒有得到封侯,太上皇知道後,為此來說情,高祖說:“我不是忘記封他,是因為他的母親做了不是長輩之人應該做的事。”高祖七年辛醜歲(公元前200年)十月,封長兄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


    【原文】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高後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於郢客與申公俱卒業。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
    【譯文】楚元王劉交就藩楚國以後,讓穆生、白生、申公任中大夫。高後掌權時,浮丘伯在長安居住,楚元王派次子劉郢客與申公一起完成學業。漢文帝時期,皇上聽說申公寫作的《詩文》非常的精彩,於是就聘請他做了博士。楚元王劉交亦喜歡寫《詩》,他的幾個兒子都研究《詩》,精於《詩》,隨後申公開始創作自己的傳記《詩》,取名為《魯詩》。楚元王跟著也編撰自己的傳記《詩》,名叫《元王詩》,社會上有許多人保存有。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高後時,以元王子郢客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為夷王。申公為博士,失官,隨郢客歸,複以為中大夫。立四年薨,子戊嗣。文帝尊寵元王,子生,爵比皇子。景帝即位,以親親封元王寵子五人:子禮為平陸侯,富為休侯,歲為沈猶侯,執為宛朐侯,調為棘樂侯。
    【譯文】高後執政時期,楚元王劉交的次子劉郢客擔任朝廷的宗正,掌管劉姓皇族事務,得封為上邳侯。楚元王劉交在位二十三年而崩,葬彭城楚王山。太子劉辟非已經去世,漢文帝就讓宗正上邳侯劉郢客繼位楚國,這就是楚夷王。申公是朝廷的博士,他也辭了官,跟隨劉郢客返回楚國,做楚國的中大夫。夷王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兒子劉戊繼位。漢文帝非常尊重和寵愛楚元王系,元王的兒子出生,封爵都與皇子相同。漢景帝即位,想親近應當親近的人,於是封楚元王劉交的五個愛子:劉禮為平陸侯,劉富為休侯,劉歲為沈猶侯,劉執為宛朐侯,劉調為棘樂侯。


    【原文】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與?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稱‘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久處!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
    【譯文】當初,楚元王劉交非常尊敬申公等人,並以禮相待之,穆生不喜歡喝酒,楚元王劉交每次擺酒宴,常常為穆生擺上甜酒。等到劉戊即位,也經常擺上,但後來忘記了。穆生退出宴席說:“可以走了!甜酒不擺上,大王己生輕慢我之意,如不離開,楚人將用燒火用的鉗子夾住我棄之於市。”故稱病臥床不起。申公、白生強迫他接著任職,說:“你難道不想想先王對你的恩德嗎?今天大王一時失了小禮,你何必這樣呢!”穆生說:“《易經》稱‘能夠預知隱微的事理算達到神奇的境界吧!隱微的事理是事物變化的微小徵兆,吉凶的結局先顯現出來了。君子發現隱微的事理就迅速行事,不等侯一天終竟。先王之所以對我們三人以禮相待,是為了讓道存在;今天怠慢我,是忘了道了。忘了道的人,怎麼還可以與他長久相處呢!我難道只是為了區區小禮嗎”於是稱病隱退離去。只有申公、白生獨自留了下來。


    【原文】王戊稍淫暴,二十年,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薛郡,乃與吳通謀。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於市。休侯使人諫王,王曰:“季父不吾與,我起,先取季父矣。”休侯懼,乃與母太夫人奔京師。二十一年春,景帝之三年也,削書到,遂應吳王反。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不聽。遂殺尚、夷吾,起兵會吳西攻梁,破棘壁,至昌邑南,與漢將周亞夫戰。漢絕吳、楚糧道,士饑,吳王走,戊自殺,軍遂降漢。
    【譯文】楚王劉戊漸漸荒淫暴虐,即位二十年,因為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與宮女通姦,削去了東海、薛郡封地,於是他與吳王劉濞串通圖謀。申公、白生二人規勸,不聽,反而讓他們帶上刑具服勞役,穿上囚服,在街上用杵臼舂穀物。休侯(劉富,劉戊之叔叔)派人規勸楚王,楚王說:“季父不與我同心.我起兵,先攻下季父。”休侯害怕了,就與母親太夫人逃到京師。楚王即位的第二十一年春天,也就是漢景帝三年丁亥歲(公元前154年),在削減封地的文書一到,就回應吳王劉濞謀反。他的國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規勸,不聽從。殺了張尚、趙夷吾,起兵會合吳王的軍隊向西進攻梁國,攻破棘壁,打到昌邑的南邊,與漢將周亞夫交戰。漢軍切斷了吳、楚軍的糧道,士兵們饑餓,吳王逃走,劉戊自殺,吳、楚軍於是投降了漢朝廷。


    【原文】漢已平吳、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陸侯禮為楚王,奉元王后,是為文王。三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二年薨,子節王純嗣。十六年薨,子延壽嗣。宣帝即位,延壽以為廣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變必得立,陰欲附倚輔助之,故為其後母弟趙何齊取廣陵王女為妻。與何齊謀曰:“我與廣陵王相結,天下不安,發兵助之,使廣陵王立,何齊尚公主,列侯可得也。”因使何齊奉書遺廣陵王曰:“願長耳目,毋後人有天下。”何齊父長年上書告之。事下有司,考驗辭服,延壽自殺。立三十二年,國除。
    【譯文】西漢朝廷平定了吳楚叛亂,漢景帝於是立宗正平陸侯劉禮為楚王,供奉元王的宗廟,這就是楚文王。楚文王即位四年去世,兒子楚安王劉道繼位。楚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兒子楚襄王劉注繼位。楚襄王在位十四年去世,兒子楚節王劉純繼位。楚節王在位十六年去世,兒子劉延壽繼位楚王位。漢宣帝即位,劉延壽認為廣陵王劉胥是漢武帝的兒子,只要天下有了變故一定能夠即位當皇帝,就暗中想依附他並輔助他,所以他為做王后的母親的弟弟趙何齊娶廣陵王的女兒做妻子。與趙何齊謀劃說:“我與廣陵王聯合,天下就不安定,發兵幫助他,讓廣陵王得繼皇帝位,何齊娶了公主,那時可以封列侯啊。”於是讓趙何齊奉送文書給廣陵王說:“希望多刺探消息,不要在別人之後爭得天下。”趙何齊的父親趙長年告發了這件事。這件事交給有關部門,考查驗證訟辭器服,劉延壽自殺。劉延壽在位三十二年,諸侯國被廢除。


    【原文】初,休侯富既奔京師,而王戊反,富等皆坐免侯,削屬籍。後聞其數諫戊,乃更封為紅侯。太夫人與竇太后有親,懲山東之寇,求留京師,詔許之,富子辟強等四人供養,仕於朝。太夫人薨,賜塋,葬靈戶。富傳國至曾孫,無子,絕。
    【譯文】當初,休侯劉富逃到京師以後,楚王劉戊謀反,劉富等人都因為連坐免去侯爵,削去權力。後來聽說他多次規勸劉戊,才改封他為紅侯。太夫人與竇太后有親戚關係,懲治崤山以東的盜匪時,要求留在京師,皇上詔令允許。劉富的兒子劉辟強一等四人在京師供養祖母,在漢朝廷做官。太夫人死了,賜給墳塋,葬在靈戶。劉富把諸侯國傳到曾孫,曾孫沒有兒子,斷了後代。


    【原文】辟強字少卿,亦好讀《詩》能屬文。武帝時,以宗室子隨二千石論議,冠諸宗室。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昭帝即位,或說大將軍霍光曰:“將軍不見諸呂之事乎?處伊尹,周公之位,攝政擅權,而背宗室,不與共職,是以天下不信,卒至於滅亡。今將軍當盛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光然之,乃擇宗室可用者。辟強子德待詔丞相府,年三十餘,欲用之。或言父見在,亦先帝之所寵也。遂拜辟強為光祿大夫,守長樂衛尉,時年已八十矣。徙為宗正,數月卒。
    【譯文】劉辟強,字少卿,也喜歡讀《詩經》,擅長寫文章。漢武帝時,以宗室子弟學身份隨二千石論議國家大事,名列宗室之冠。他清靜少欲,常常以讀書自娛,不肯做官。漢昭帝即位,有人遊說大將軍霍光說:“將軍沒看到諸位呂氏的事嗎?處在伊尹公的地位,攝政專權,而背離宗室,不與他們一起任職,因此天下不相信,最後導致滅頂之災。如今將軍處在這麼高的地位,皇上年紀又輕,您應該接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議政事,一反諸位呂氏的做法,這樣就可以免除憂患了。”霍光認為是這樣,就選擇宗室中可以任用的人。辟強的兒子劉德在丞相府等侯任命,年紀三十多了,霍光想任用他。有人說劉德的父親仍然健在,也是先帝寵倖的人。於是給劉辟強授官光祿大夫,守長樂衛尉,這時劉辟強已八十歲了。調任宗正,幾個月後去世。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1: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德
    【原文】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信,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地节中,以亲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子安民为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卫者二十余人。
    德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译文】刘德,字路叔,研修黄老之术,有智谋才略。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在甘泉宫被皇上召见,汉武帝称他叫“千里驹”。汉昭帝初年,担任宗正丞,与其他官员共同惩治刘泽把他投入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监狱中。父亲做宗正,调任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又做宗正,与其他官员共同审理上官氏、盖主的案子。刘德常常坚持《老子》“知足不辱”的说法。妻子死了,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娶,害怕富裕起来。盖长公主的孙子盖长谭阻拦刘德批评公主,刘德多次责备公主日常起居,没有好样子。侍御史以为霍光埋怨刘德不娶他的女儿,猜想霍光的意旨,揭发刘德犯诽谤罪,要把他打入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监狱中,结果罢免刘德为普通平民,隐居山野田问。霍光听到这件事,怨恨他们,重新征召刘德守青州刺史。一年多以后,刘德又做宗正,预先谋议拥立宣帝,因为拥立皇帝有功,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地节中,皇上亲近应当亲近的人,刘德因为品行恭敬朴实,被封为阳城侯。他的儿子刘安民任郎中右曹,族中靠刘德做宿卫官的人有二十多个。
    刘德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做京兆尹时,每每为犯人纠正先前的错误判决。他的家产超过百万,就用来赈济兄弟和客人吃饭,说:“富裕了,老百姓就会有怨言。”做了诸侯王十一年,儿子刘向因犯伪铸黄金罪,应当伏法,刘德上书替他辩护。刘德去世,大鸿胪上奏皇上,说刘德为儿子的罪行辩护,丧失大臣的礼节,不应该赏赐他谥号和安排继承人。皇帝发布命令说:“赐给他谥号叫缪侯,为他安排继承人。”刘德传位到孙子刘庆忌,庆忌又任宗正太常。庆忌去世,儿子刘岑继位,刘岑做诸曹中郎将,列校尉,做到太常。刘岑去世,传位给儿子,直到王莽败汉,才没有再传下去。


刘向

    【原文】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更生兄阳城侯安民上书,入国户半,赎更生罪。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译文】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靠父亲的保任当了辇郎。到了成年加冠,以品德端正作了调整,擢升为谏大夫,这时,汉宣帝遵循汉武帝的做法,招选有杰出才能的儒生安置在左右。更生因为明白事理和擅长写文章,与王褒、张子侨等人一起进见皇上,回答他的问题,更生献上赋颂总共几十篇。皇上又信奉神仙方术这样的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说到神仙使鬼物变成金的办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社会上没有人知道,而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审理淮南的案子时得到这部书。更生年幼时读过,以为神奇,把它献给皇上,说黄金可铸成,皇上命令主管制作器物的尚方局来铸造,花费很多,药方不灵验。皇上于是把更生交法官审讯,官吏揭发更生假铸黄金的罪行,逮捕他,应当处死。更生做阳城侯的哥哥刘安民上书皇上,愿把属于自己的封户的一半交给国家,来为更生赎罪,皇上也珍视这个人才,于是压后,过了冬天就当减免死罪论处了。正巧,国家刚刚立《穀梁春秋》于学官,征召更生讲解《穀梁》,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又任命更生做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原文】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语在《望之传》。其春地震,夏,客星见昴、卷舌间。上感悟,下诏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秋,征堪、向,欲以为谏大夫,恭、显白皆为中郎。冬,地复震。时恭、显、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更生惧焉,乃使其外亲上变事,言:
    【译文】汉元帝刚刚即位,太博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统领尚书的事务,非常受人尊敬和信任。更生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但这两人看重他,推荐说他是皇室子弟又忠厚耿直,通晓经书有德行,提拔他做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在皇上身边纠正皇上的过失。四人同心协力,辅助朝政,怨恨外戚许氏、史氏在位为所欲为,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更生商议,想禀告皇上罢免斥退他们。还没有禀告这些话就被泄露了,于是遭到许氏、史氏以及弘恭、石显的陷害诽谤,周堪、更生被捕下狱,和萧望之一起都被免了官。这些都记录在《萧望之传》。这一年春天地震,夏天,一颗忽隐忽现的星星出现在昴星和卷舌星之间。皇上有所感悟,下令赏赐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给他奉朝请的名义。秋天,征召周堪、更生,想让他们做谏大夫,弘恭、石显等人阻挠,最后二人都做中郎。冬天,又地震。这时,弘恭、石显、许氏、史氏的子弟和侍中这些人,都冷眼看着萧望之等人,更生害怕了,就让他的外亲献上论述非常之事的文书,说:


    【原文】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皆忠正无私,欲致大治,忤于贵戚尚书。今道路人闻望之等复进,以为且复见毁谗,必曰尝有过之臣不宜复用,是大不然。臣闻春秋地震,为在位执政太盛也,不为三独夫动,亦已明矣。且往者高皇帝时,季布有罪,至于夷灭,后赦以为将军,高后、孝文之间卒为名臣。孝武帝时,皃宽有重罪系,按道侯韩说谏曰:“前吾丘寿王死,陛下至今恨之;今杀宽,后将复大恨矣!”上感其言,遂贳宽,复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宽者也。又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太中大夫、胶西相,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常有诏问。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坐诽谤系狱三年,免为庶人。宣帝复用胜,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若乃群臣,多此比类,难一二记。有过之臣,无负国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观矣。
    【译文】我私下里听说前任将军萧望之等人,都忠正无私,想致力于天下大治,冒犯了主上的内外亲族和尚书。如今道路上的人听说萧望之等人又出来做官,以为又要被诋毁诽谤,一定会说曾犯错误的大臣不应该再任用,这太不应该。我听说春季秋季地震是因为在位执掌政权的人太强盛所致,不是因为三位普通人所为,这已经很明白了。并且过去在高皇帝时,季布有罪,以至于要被诛灭,后来宽大他让他当了将军,在高后和汉文帝之间最终成为名臣。汉武帝时,倪宽有重罪要被拘捕,按道侯韩说进谏说:“先前吾丘寿王死了,陛下至今还懊悔;今天杀了倪宽,以后将会更大地懊悔啊!”武帝被这话深深打动,于是宽恕了倪宽,又重用他,倪宽做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中没有能比得上倪宽的。另外,董仲舒犯了私自写谈论灾异的书的罪行,主父偃禀报给皇上,把董仲舒交给法官审讯罪行达到“不道”,幸而没有被杀死,才又做了太中大夫、胶西相,最后因为年老免官回家。汉朝想要改定典章制度,常常私让董仲舒来回答皇上的问题。董仲舒被社会上的儒生当作宗师。他参与审定讨论有益于天下。汉宣帝时,夏侯胜因犯诽谤罪被捕下狱。三年后赦免为平民百姓。宣帝又任用夏侯胜,让他做到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他有敢直言的名声,天下人赞美他。像这样一些臣子,按此类推,难以一一记述。犯了错误的臣子,没有背弃国家,有益天下,从这四位大臣身上可以看出来了。


    【原文】前弘恭奏望之等狱决,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后复视事,天阴雨雪。由是言之,地动殆为恭等。
    臣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门开,灾异之原塞矣。
    【译文】先前弘恭上奏萧望之等人的案件判决,过三个月,发生大地震,弘恭移书称病离开官府,后又任职,天阴下了雪。由此来说,地震的发生恐怕是因为弘恭等人。
    我愚笨地认为朝廷该斥退弘恭、石显以表明对蒙蔽善良的惩罚,重用萧望之等人以打通求取贤才的路子。这样做,太平的大门打开了,灾异的根源堵死了。


    【原文】书奏,恭、显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杂考。劾更生前为九卿,坐与望之、堪谋排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者,毁离亲戚,欲退去之,而独专权。为臣不忠,幸不伏诛,复蒙恩征用,不悔前过,而教令人言变事,诬罔不道。更生坐免为庶人。而望之亦坐使子上书自冤前事,恭、显白令诣狱置对。望之自杀。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堪为光禄勋,堪弟子张猛光禄大夫、给事中,大见信任。恭、显惮之,数谮毁焉。更生见堪、猛在位,几已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曰:
    【译文】文书上奏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向所为,奏请皇上要查出奸诈之人。得到批准,于是逮捕刘向把他投入监狱,命令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一起来审查。揭发刘向过去做九卿时,犯有与萧望之、周堪密谋排挤车骑将军高氏和侍中许氏、史氏的罪行,诋毁离间亲戚,想辞职离去,却又独自专权。为臣不忠,幸而没有被处死,又承蒙皇上的恩德征召任用,不但不悔改以前的错误,还教人去说非常之事,以不实之辞欺骗人,大逆不道。刘向被罢免为庶人。而萧望之也犯有让儿子上书雪冤的罪行,弘恭、石显奏请皇上让他到狱中对辞。萧望之自杀了。皇上非常惋惜懊悔,于是提拔周堪做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做光禄大夫给事中,大大地被信任。弘恭、石显害怕了,多次诽谤诋毁他们。刘向见周堪、张猛在官位上,希望自己得到再次任用,但害怕再次倒台,于是呈上密封的奏章进谏说: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甽亩,犹不忘君,惓惓之义也。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译文】我先前有幸能够做到九卿,但遵守法纪不严格,才又蒙您的恩典。我见自然灾害和怪异的自然现象一起发生。天地失去了常态,应验表现出来是因为国家。想最终也不说,但考虑到忠臣即使在山间田野,还不忘记自己的君主,还想尽拳拳忠心。何况我看重我的骨肉之亲,又加上您过去给予我的恩德还没有报答呢?我想竭尽我愚笨的诚意,又害怕超过了职分,然而想到二重恩情没有报答,忠臣之义,是想一下子抒发自己愚笨的心意,然后退耕农田,死而无憾。


    【原文】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定。及至周文,开墓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釐麰,大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译文】我听说虞舜命令手下的各个大官,友好地相互谦让,相处极为和睦。众位贤人在朝廷和睦相处,那么万民在民间和睦相处。所以尧用箫吹奏《韶》乐九次,才招来凤凰;击钟鸣磬,百兽才相率来舞。四海之内,没有不和谐安宁的。等到到了周文王,受命建立周王朝,聚集众多贤才。去除不恭敬,崇尚举荐谦让的风气,以消除纷争。文王去世以后,周公思念他,作歌赞美文王的德行,其中《诗经》说:“文王有清静的教化,恭敬而且和睦,他的光辉闪现;众多贤士都来执行文王的品德。”正当这个时候,武王、周公接着统治天下,朝廷中大臣相处和谐,社会上万民欢悦,所以尽得欢心,来侍奉先祖。《诗经》说:“和蔼的宾客们来了,在宗庙上肃然助祭,这些助祭的人是诸侯王。这时,天子庄严肃穆。”说的是四方的诸侯和蔼地到来。诸侯之和在下,天应表现在上,所以《周颂》说:“幸福纷纷降临”,又说:“遗给我们大小麦种”。釐麰,就是麦子,这时候从天上降下来了。这就是因为和而导致,获得上天的帮助了。


    【原文】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訿々,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嗷嗷!”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日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译文】以后到了幽王、厉王时期,朝廷不和,转而互相非议埋怨,诗人痛心而担忧地说:“一个人存心不良,只知道埋怨对方。”众多小人在职位上而想的是奸邪的事情,朋比为奸,背离君子的品行,所以《诗经》说:“吹吹捧捧而互相攻击,真是莫大的悲哀!凡是良谋善策都一一严加拒绝,凡是阴谋诡计,都一一付诸实践。”君子独立不屈,守住正气,不被众邪所压制,勉强为君主效力却反被憎恶毒害和诽谤排挤,所以《诗经》说:“我尽心职守,不敢炫耀自己的功劳。既无罪过也无错误,却猛烈地来诽谤我!”正在这时,日月相掩蚀而没有光辉,所以《诗经》说:“初一是辛卯日,这一天发生日食,它把丑恶现象暴露无遗。”又说:“不久前还发生过日食,今天又是日食了,当今的老百姓啊,悲哀痛苦日甚一日!”还说:“日食月食预示凶兆,它脱离运行的常轨;天下政治举措失当,是因为不用贤良!”天变表现在上,地变表现在下,泉水沸腾起来,山谷改变位置。《诗经》说:“江河如沸水奔腾,山巅瞬间崩溃,高岸下陷变为深谷,深谷崛起变为山陵。可怜现在的人啊,为什么无动于衷!“霜降不按节令,气候失调,《诗经》说:“夏历四月还寒霜正浓,引起我忧心忡忡;老百姓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甚嚣尘上!”说老百姓以是为非,祸患大了。这都是由于不和,贤人在下,不肖居上导致的结果。

    【原文】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昼冥晦。雨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杀菽。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伐其郊;郑伤桓王;戎执其使;卫侯朔召不住,齐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译文】从此以后,天下大乱,弑君夺位的灾祸一起发生,厉王逃到彘,幽王被杀。到了平王末年,鲁隐公开始即位,周朝的大夫祭伯抵触不和,逃到鲁国,然而《春秋》讳言,不说逃走,这样做是哀伤灾祸从此开始了。这以后尹氏世代宫至卿位,专横跋扈,诸侯们背叛而不来朝见,周王室衰微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塌二次,彗星出现三次,夜晚,常见,的星星没有出现,但到夜中,星星陨落如雨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侵入齐鲁晋三国,五石从天上落下,六鸦退飞,麋增多,有域、蜚,[瞿+鸟]鹆来巢,都出现一次。白天昏暗不明。水气在树上结成冰。李树、梅树冬天结果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下霜杀菽。下大冰雹。下大雪,打大雷,不合时令地交替出现。水灾、旱灾、饥荒、蝝害、螽害、螟害纷纷发生。正当这时,祸乱就应时而生,弑杀君主三十六个,灭国五十二个,诸侯出逃,不能够保住江山的,不可胜数。周王室灾祸很多:晋军在贸戎打败了周王朝的军队;晋军攻打郊城;郑伯射伤桓王;戎人挟持周王朝的使臣;卫侯朔征召不来,齐国违背命令去帮助他;五大夫争权;三个国家的国君改立,不能合乎正理。周王朝于是到了逐步衰微不能复兴的境地。

    【原文】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章交公车,人满北军。朝臣舛午,胶戾乖刺,更相谗诉,转相是非。傅授增加,交书纷纠,前后错缪,毁与浑乱。所以营感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心者也。夫乘权借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与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是以日月无光,雪霜夏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译文】由此看来,和气致详,乖气招来怪异;详和多国家就安定,怪异多国家就危急,这是天下的常规,古今适用的道理。如今陛下开创三代的伟业,招揽有才学的人,悠闲自得,宽厚能容人,使事业能够齐头并进。而今贤良和不肖之人混淆,黑白不分,奸邪和公正杂糅,忠言和谗言混合。奏章交给公车,认为不合法的人充斥北军。朝臣意志不和,各相违背,相互毁谤,搬弄是非。传授增加,文书纷乱纠缠,前后错谬,评价混乱。至于躲避、迷感圣听,感化、转移注意力的事,不可一一记述。分辈结党,朋比为奸,一心陷害正直的大臣。忠正的臣子被重用,这是治的标志;忠正的臣子被陷害,这是乱的预兆。乘着治乱之机,不知谁被任用,而自然灾害和怪异现象多次出现,这是我所以失望而痛心的原因。凭借权势的人,他们的弟子像鱼鳞一样集中在朝廷中,党羽和荫附的人众多,如同车辐归向车毂一样,谗佞之人毁誉得进,忠贤被斥。因此日月没有光辉,雪霜夏天降下,海水沸腾而出,山陵、河谷改变位置,各星光失去常轨,这些都是怨忿之气导致的。遵照衰微的周朝的路子,循着诗人的讥刺,而想达到太平盛世,如同倒着行走而求及前人。初元以来已经六年了,考察《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有《春秋》中记载的怪异现象,没有孔子的解救,还不能消除纷乱,何况比《春秋》的记载更厉害呢?

    【原文】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义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昔者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偕仕于鱼,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笃也。《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做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译文】原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邪恶的人同样受到重用。邪恶的人之所以被重用,是由于皇上疑心多,既然已经任用贤人而推行良好的政治了,如果有人诬陷,那么贤人就退出,良好的政治也就随之消失。怀有狐疑之心,就会招来说谗言之口;抱有不作决断的意思,就会打开群邪之门。邪恶进那么众贤退,群邪增多那么正直之士减少。所以《易经》和《否泰》篇。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那么政治就一天天混乱,所以叫否。否,就是闭塞而混乱。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那么政治一天天太平起来。泰,就是畅通而太平。《诗经》又说:“大雪纷飞,一见太阳就融化”,与《易经》意思相同。过去鲧、共工、欢兜与虞舜、大禹在尧统治的朝廷共同相处,周公与管、蔡一起在周王朝做官,在这时,交替进用,互相诽谤,流言相谤,这一切难道能够说得完吗?帝尧、周成王能够尊重舜、禹、周公而轻视共工、管、蔡,所以天下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孙、孟孙一起在鲁国做官,李斯与叔孙通一起在秦朝任职,鲁定公、秦始皇尊重季孙、孟孙、李斯而轻视孔子、叔孙通,所以天下大乱,污辱至今。因此,治乱和荣辱的起源,在于信任;信任已经是尊重了,重要的在于坚定不改变。《诗经》说:“我心不是石头,不能任人转动”。说是守善坚定。《易经》说:“大王涣然发号施令。如同出汗”。说发号令如同出汗,汗出来了就不能返回去。今天发出了善令,不能超过三个月就变了,这是反汗;任用贤能三十天就斥退,这是转动石头。《论语》说:“遇到邪恶,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如今丞相、御史二府上奏谄媚之人不应当在位,可是过几年而不走开。所以说发出命令就如同反汗,任用贤良就如同转动石头,除去奸佞就如同举山,如此期望阴阳的调节,不也太难了吗?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何则?忠于为国,无邪心也。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訿々,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译文】因此众小人窥见空隙,便修饰文辞,巧言诋毁,流言飞语,散布民间。所以《诗经》说:“忧心忡忡,因为惹怒了众小人。”小人成群,实在叫人气愤。过去孔子与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不结成朋党;禹、稷与皋陶互相提拔,不结伙营私。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心。所以贤能之人在高位上,就引荐同样贤良的人汇集到朝廷,《易经》说:“圣王在正位,临驾四方,那么贤能之人都来了”;在低位上,就想着与自己同样的人一起上进,《易经》说:“拔起茅草,根系相系,这是同质汇聚并出,往前进发可获吉祥。”在上就提拔与自己相同的人,在下就推荐与自己相同的人,所以商汤用伊尹,疏远不仁之人,而众贤才到来,这是品质相同所导致的。现在邪恶之人也贤臣一同在宫廷之内,结党谋划,违背善良,依从邪恶,既吹吹捧捧又相互攻击,多次放出危险的话,想改换主上。如此不经意地任用这些人,这就是天地之所以要先警惕,灾异之所以要加重到来的原因。

    【原文】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译文】自古以来圣明的人,没有不杀人而统治得好的。因此,舜有过四次流放他人的惩罚,而孔子有在两观斩杀少正卯的历史,这样做以后,圣明的教化能够得到推行。现在凭着陛下的圣明和智慧,好好地思考一下天地变化的意旨,追寻余迹考察在两观的斩杀,阅览《否》《泰》两卦,观看下雪之诗,逐一观察周文王、唐尧怎么进用人才,以此为方法,思考秦朝、鲁国摈弃人才的根源,以此为警戒,考察吉利应验的幸福,看看自然灾害和怪异现象带来的祸患,以思度当世的变化,放逐和疏远佞邪之徒。破坏和拆散邪谄不正的汇聚,堵死众邪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不要狐疑,分辨不要犹豫,使是非明白可知,那么诸多怪异就会消灭,而众多吉利就会一起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万世的利益。

    【原文】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救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译文】我有幸能够托付肺腑之言,足见阴阳不调节,不敢不说出所听到的。我推演《春秋》的灾异,来解救今事的有一二条,分条列举原因,不应该宣泄。我谨慎地密封冒死呈上。

    【原文】恭、显见其书,愈与许、史比而怨更生等。堪性公方,自见孤立,遂直道而不曲。是岁夏寒,日青无光,恭、显及许、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无所取信。时长安令杨兴以材能幸,常称誉堪。上欲以为助,乃见问兴:“朝臣龂龂不可光禄勋,何邪?”兴者,倾巧士,谓上疑堪,因顺指曰:“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见众人闻堪前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故臣前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上曰:“然此何罪而诛?今宜奈何?”兴曰:“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失师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上于是疑。会城门校尉诸葛丰亦言堪、猛短,上因发怒免丰。语在其传。又曰:“丰言堪、猛贞信不立,联闵而不治,又惜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迁堪为河东太守,猛槐里令。”
    【译文】弘恭、石显看到这封信,越发地与许氏、史氏勾结而怨恨更生等人。周堪性情正直大方,自己看到被孤立,就耿直而不迎合。这年夏天寒冷,太阳蓝蓝的没有光芒,弘恭、石显以及许氏、史氏都说这是周堪、张猛当权的罪过。皇上暗中重用周堪,又担心众口渐渐渗透浸染,没有什么可取信的。这时候,长安令杨兴靠才能被宠幸,他常常称誉周堪。皇上想让周堪来辅助自己,于是问杨兴说:“朝臣们忿嫉光禄勋,说他不能胜任,为什么呢?”杨兴是会看风行事的人,认为皇上怀疑周堪,就顺势说:“周堪不独是不能胜任朝廷之职,在州里也不行。我见众人听说周堪过去与更生等谋划诽谤您的至亲,认为应当斩杀,所以我过去说周堪不能责备伤害,原因是为国家保住恩德。”皇上说:“可是这以什么罪名来惩罚?现在应该怎么办?”杨兴说:“我愚笨地认为可以赐给他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要让他主管政事。圣明的主上不舍弃师傅的恩情,这是谋略中最上乘的。”皇上于是怀疑这事。正好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张猛的不是,皇上因此发怒免了诸葛丰的官。这些话在诸葛丰的传记中。皇上说:“诸葛丰说周堪、张猛没有言行一致和讲信用的信誉,朕忧伤而没有惩处他,我惋惜他的才能没有取得成效,让他降职做河东太守,张猛做槐里令。”

    【原文】显等专权日甚。后三岁余,孝宣庙阙灾,其晦,日有蚀之。于是上召诸前言日变在堪、猛者责问,皆稽首谢。乃因下诏曰:“河东太守堪,先帝贤之,命而傅联。资质淑茂,道术通明,论议正直,秉心有常,发愤悃愊,信有忧国之心。以不能阿尊事贵,孤特寡助,抑厌遂退,卒不克明。往者众臣见异,不务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说天,托咎此人。联不得已,出而试之,以彰其材。堪出之后,大变仍臻,众亦嘿然。堪治未期年,而三老官属有识之士咏颂其美,使者过郡,靡人不称。此固足以彰先帝之知人,而联有以自明也。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议诋欺,或引幽隐,非所宜明,意疑以类,欲以陷之,联亦不取也。联迫于俗,不得专心,乃者天著大异,联甚惧焉。今堪年衰岁幕,恐不得自信,排于异人,将安究之哉?其征堪诣行在所。”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领尚书事。猛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显干尚书事,尚书五人,皆其党也。堪希得见,常因显白事,事决显口。会堪疾瘖,不能言而卒。显诬谮猛,令自杀于公车。更生伤之,乃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凡八篇,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也。遂废十余年。
    【译文】石显等人专权日益厉害。以后的三年多,汉宣帝庙门的立柱发生火灾,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出现日蚀。于是皇上召集几位过去说太阳的变化在于周堪、张猛的人责问,这几人都叩头道歉。皇上于是下诏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敬重他,命令他教导朕。他资质善美,道德学术通晓明白,观点正直,思想稳定,发愤至诚,忠正有忧国之心。因为不能迎合和事奉权贵,孤立无援,缺少帮助,受压抑于是就退让,最终不能弄明白。过去众臣看到灾异,不致力于自我修养,仔细考虑其中的原因,反而愚昧地说上天,把罪过推到周堪身上。朕没有善罢甘休,让他离开朝廷任职,以表彰他的才能。周堪离开朝廷以后,大灾异仍然出现,众人也就缄默不语了。周堪治理河东不满一年,三老、官府的属吏和有识之士都咏颂他的美德,使者过河东郡,没有人不称赞他的。这足以显示先帝知人善任,朕能够英明决断。鄙俗之人于是制造事端从中作梗,非议诋毁,有人想让他退官隐居,这不是我所应当表明的,有意怀疑他的品行,想陷害他,朕也没有采纳。朕迫于世俗,不得一心一意,往日上天显露大的怪异现象,朕非常害怕。如今周堪年岁已高,恐怕不能自己说明,被关系疏远的人排挤,将怎么来了结这件事?”于是任命周堪做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统领尚书事务。张猛又做太中大夫给事中。石显管尚书事,尚书五个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够看到,由于石显常常向皇上禀报事情,事情多由石显决定。适逢周堪得了哑病,不能说话而去世了。石显诬陷张猛,使他在公车自杀了。刘更生哀伤他,就写了《疾谗》、《擿要》、《救危》以及《世颂》,总共八篇文章,用古人旧事来作比喻,悲悼自己以及品行相同的人。于是十多年没有做官。

    【原文】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时数有大异,向以为外戚贵盛,凤兄弟用事之咎。而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为凤兄弟起此论也,然终不能夺王氏权。
    【译文】汉成帝即位,石显等人服罪,刘更生才被提拔任用,改名刘向。刘向以过去做过九卿的身份征召任命为中郎,让他统率三辅都水。多次上奏密封的文书,迁任光禄大夫。这时成帝的大舅舅阳平侯王凤做大将军,执掌政权,依仗太后,独揽国家大权,兄弟七人都封为列侯。这时多次有大灾异,刘向认为是外戚权势太重,王凤兄弟任职的罪过。而皇上正精心于《诗》、《书》,阅读古文,下令刘向主持校勘皇家藏书。刘向看到《尚书》的《洪范》篇,箕子为周武王讲阴阳五行的吉凶应验。刘向就集中上古以来经过春秋、六国到秦、汉有关吉兆、灾异的记载,推究经过的事情,加上对祸福的解释,写出占卜的应验,合乎旧例的相从,各自列出条目,总共十一篇,取名叫《洪范五行传论》,上奏皇上。皇上心里知道刘向忠心耿耿,所以才为王凤兄弟之事写了这部论著,可是,终究不能夺去王氏的大权。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1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5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9: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久之,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向上蔬谏曰:
    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虽有尧、舜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虽有禹、汤之德,不能训未孙之桀、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昔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粟,不敢讳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译文】过了很久,建造昌陵,几年没有建成,又回到延陵,制度骄纵奢侈。刘向上疏进谏说:
我知道《易经》说:“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这样自身就可常安国家可以永保。”所以贤圣的君主,广泛考察事情的终始,穷究事实的真相,而做到是非分明。做君主的必须精通三统,明白按上天的旨意授官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一姓人。孔子议论《诗经》,到了“殷朝臣子非常有美德而敏感,在周京灌酒助祭”,叹息说:“最大的是天命,好的不可以不传给子孙后代,所以富贵无常;不这样,那么天子凭什么戒备小心,民众无知凭什么劝告勉励呢?”大概是哀伤微子事奉周王朝,而悲痛殷商的灭亡。即使有唐尧、虞舜的圣明,也不能教化丹朱的儿子;即使有大禹、商汤的品德,也不能训导作为末代子孙的夏桀、商纣。从古到今,没有不被灭亡的国家。过去高皇帝已经灭了秦国,将要定都洛阳,感悟刘敬的话,自以为德行不如周朝,而比秦朝贤明,于是迁都关中,依靠周朝的德行,依凭秦朝地势的险要。统治的长短,以德行为征验,所以我常常胆颤心惊,不敢顾忌说到灭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孝文皇帝居霸陵,北临厕,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慼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译文】汉文帝将葬于霸陵,北面临水,便暗自凄怆悲怀,而对群臣说:“唉!以北山的石头为棺椁,用苧麻絮做丧服,放漆到中间,这难道还能移动吗?”张释之接着说:“墓中多藏金玉厚葬,即使是铸塞在南山也有间隙;不置器而薄葬,即使没有石头棺材,又何必忧戚呢?”死了的人无终无极,而国家有废有兴,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为长久考虑啊。汉文帝醒悟了,于是就薄葬,不修像山一样的坟冢。

    【原文】《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稽,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译文】《易经》说:“古时埋葬死者,积薪掩埋,藏在荒野之中,不建坟冢。后世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头都很小,随葬的器物也很少。舜葬在苍梧,二妃不同意。禹葬在会稽,不改变山川田亩的样子。商汤没有葬埋的地方。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在武库,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谋远虑的长久之计。他们的贤臣、孝子也接受命令顺从旨意而薄葬他们,这实在是恭敬安置君王、父亲,尽忠尽孝啊。

    【原文】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孔子葬母子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盖非之也。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赢、博之间,穿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而号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夫赢、博去吴千有余里,季子不归葬。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于体也。宋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
    【译文】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安葬哥哥非常微薄。孔子在防安葬母亲,声言古代修墓而不建坟,说,“我是东奔西走的人,不在本邦,墓不得不做点标记。”建了四尺高的坟,遇到下雨倒塌了。弟子修建它,并告诉孔子,孔子流着泪说:“我听说了,古代是不修墓的。”大概不是这样。延陵季子去齐国返回,他的儿子死了,葬在赢邑、博邑之间,挖掘墓穴不到地下水,入殓穿上当时的衣服,掩埋封坟,坟高到人站立时到手肘的高度,延陵季子哭着说;“亲人埋到土里,这是命啊,魂气就没有不是这样啊。”赢邑、博邑距离吴国有一千多里,季子不回去安葬。孔子前去看了看,说:“延陵季子这样做符合礼法了。”所以仲尼是孝子,而延陵季子是慈父,禹、尧是忠臣,周公是能顺理的弟弟,他们埋葬他们的君王和亲人,都很微薄;不是苟且节俭,实在是有利于国家大体。宋国的桓司马做了石头的棺材,仲尼说:“不如让他马上腐烂。”秦相吕不韦招集有谋略的人编著《春秋》,也说到薄葬的意义,他们都是懂得事理的人。

    【原文】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及秦惠文、武、昭、孝文、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官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译文】到了吴国阖间,违背礼法厚葬,十多年以后,越国人又加以发扬。到了秦国的惠文、武、昭、严、襄五王,都大建坟墓,增加随葬的金银玉器,这些墓都被盗贼发掘暴露,非常可悲啊。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拐弯处,墓下用熔化的金属堵塞空隙达到三重泉,上面堆起像山一样的坟冢,高达五十多丈,周长五里有余;石头棺材里做了游戏馆,人鱼的脂膏做灯烛,水银做江海,黄金做野鸭和大雁。珍宝随葬,机械巧变,棺椁华丽,宫馆盛大,不能一一道出。又多杀宫人,活埋工匠,达到万数。天下被他的劳役所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建造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已到它的下面了。项羽烧了它的宫室房宇,到他的墓所去的人都见他们掘财物。后来牧羊的儿童丢失了羊,羊进到了冢穴中,牧羊人持火照着找羊,失火烧了他的随葬和棺材。自古到今,埋葬之盛没有超过秦始皇的,数年之间,外面被项羽焚烧,里面遭牧羊人的火灾,这难道不悲哀吗?

    【原文】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官室,小寝庙。诗人美之,《斯干》之诗是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多也。及鲁严公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春秋》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得失也。
    【译文】所以德行越高的人埋葬越微薄,知识越深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没有德行缺少知识的人,埋葬越丰厚,坟墓越高,宫庙更华丽,盗贼的发掘也就快。由此看来,明暗的效果,埋葬的吉凶,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了。周朝德行已衰而生活奢侈,周宣王贤能而振兴起来,改为节省宫室开支,减少寝庙规模。诗人赞美他,在《斯干》诗中表现,上章说宫室建造遵守制度,下章说子孙众多。到了鲁庄公,雕刻装饰宗庙,多建筑高台苑囿,继承人两次被杀,《春秋》讥刺他。周宣王如此而国家昌盛,鲁、秦如此而失去继承人,这是奢侈的得和失啊。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4-9-9 13:39 , Processed in 0.1912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