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4 19: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o2 g% P) b9 q: s1 w1 p* a, F
先來百科一下印度(資料來源於網絡): m4 i0 w% V6 Q" [8 C" Y& K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 ???????;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 B1 k, X) u/ |/ Q1 ]' [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西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西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2 v7 U( w) V k; c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 w" V4 P9 P8 A/ p$ A! h1 L8 k
1、歷史沿革 " Y4 B. h+ C w7 X$ N
1.1、原始社會 6 V0 O) B! w/ b' L' d$ c6 \
印度新德里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1 J' _* C. ]1 K' c6 m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佈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 `$ L1 C" ^, ^. O! R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1 s4 ~( B! t% H8 r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恒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1 `2 i0 T" z2 Q! n$ K3 j) P 1.2、早期文化 ) j9 S1 T. K, W. {$ N, P7 o. o [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西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 j1 z/ I" D% o8 c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 r$ }2 r2 s3 \' ?/ X9 y1 A1 N3 v* ] 1.3、十六雄國 0 U' \8 T7 k& q! \3 T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 L& B" @. n* o6 f c: F B" c+ B ?1 z
1.4、孔雀王朝
# | D% ]6 y0 u- Y2 w: _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 w% ?# ]& Y' N2 d' O) y4 n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8 S9 i" d$ p, G+ v( G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 [4 \* x. Y( [4 \3 V8 g: ?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5 r2 H) k! c1 I5 ] 1.5、笈多時代
5 R% Z4 \7 ]3 e6 p/ p+ S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7 \* j) x& O! O, z( Q- J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係)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1 d( ]7 i; Z6 u) U- f* k% q% m
1.6、拉其普特時期 $ M8 l% [6 S, l) i! z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 [1 k# c% A. Q0 h$ |' c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尼諸島嶼。 ' a6 Q5 V+ M, M: D2 V
1.7、德里蘇丹國
9 ?+ H. P T; r: l5 o/ S4 c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 ^3 i4 t' o# ^. ~ 1.8、莫臥兒帝國
$ f1 Y+ o! c; \' t' p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派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蔔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 w1 K h" L- q! L, u% F' w) r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後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4 D7 J- }% d) T0 \
1.9、殖民時期
& F5 R' D6 q4 c' W. s+ y% S9 i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6 l. i! h; j& s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併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裡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党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 U6 `9 u$ Y7 |( _. j# s) _" Y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 e- `4 A& ^! s) ]! u 1.10、印巴分治
1 |# K' Y, Q( s8 H' y) K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7 S; ^- ]) N1 T) p& W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 j2 o2 U$ y. c7 x K/ @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5 c* O4 c9 e2 }8 }5 H. T 1.11、共和國 ) j4 B6 h% ~) @' q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喀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于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4 s* [7 u8 V- W( U
2、地理環境 1 f: |! w9 H+ K. v
2.1、境域
/ k' @, s5 |, c9 [' {$ M: G& r8 L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 E/ e5 E, c2 M. s 2.2、地形
6 L$ e+ u* n) t" V) C7 k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K4 `3 G# n5 Q6 p8 S
2.3、氣候 ) Y5 ~7 _/ O" y4 O& ~- K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 P' d* W% T0 h5 g% f 2.4、資源 5 t* q4 ] a4 J) L& \% ~. Z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占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 j& c v2 t7 ? 6 v& F- q2 p; W1 y- G- K1 T
3、行政區劃
2 _5 e9 Y' W" X' h4 i 印度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 Q- H! |6 ]+ v" f $ W. w+ f5 F% d
首都新德里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 q' n: Q# g) h/ K. K 4、人口與民族
# S6 v8 {! e+ k& X" n# D' x. q 印度的人口為12.15億人(2012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目前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8 y! Q8 z" C9 n9 ~! B, A( N+ H( X! n6 B
關於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印度的鐵路運輸
$ ^: i) ]0 g5 n4 |$ r1 ]8 ]4 \. v% \ 更多資料請參考鏈接:
% o2 O) m- b% K3 t8 X0 Q 360百科 $ d' b( w% _6 c' {) f
百度百科 " [$ g8 s. s% Y \& X2 w7 D! O: l7 n
1 ]/ t' v- K7 \9 y/ s( `0 `1 L |
|